正文 第26章 “優位”思考,精確選擇(1)(3 / 3)

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終日還是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有話要對他說!”

一副醉漢狂徒的嘴臉,龔遂也不計較,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材,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

曾國藩說:“君子最大的過人之處,隻是虛心而已。”謙恭自守,必然會大得人心;虛下自處,必然會受人尊敬。不用自己的智慧去對付他人的愚蠢,不以自己的賢能瞧不起他人的笨拙,不以自己的長處去克製人們的短處,這些都是做人處世的方法。

治驕傲就要用謙虛,治盈滿就要用空虛,治狂妄就要用禮義。人有一分虛心,就會增加一分謙讓;守住一分禮貌,就少一分狂態。

謙虛是人性中的美德。老子說:“崇高的德好似峽穀,廣大的德好似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似混濁。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汙垢。”欹器因為裝滿了水才傾覆,撲滿由於腹中空無一物才得以保全。所以,日常生活寧可感到缺欠一些,也不要求過分完滿。

4.怎樣利用自己的缺陷

未濟終焉心飄渺,世事都留缺陷好!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

—— 龔自珍

世事都留缺陷好,即使貧無立錐之地,倉無引鼠之糧,也能心安理得,樂在其中。如果處處要求十分圓滿,就是死時也難有個圓滿的境界。

怎樣麵對人生不可避免的缺陷,而不感到遺憾呢?既然躲是一定躲不過去的,那麼就平靜地去接受它吧。孤單不一定不快樂,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轉身不一定不再回頭——平靜地去接受它,你也許就會發現,缺陷有時也是一種美。

抱殘守缺是一種處世方法,對待一切事,都不苛求它的圓滿,不妄想它盡如人意。而以不圓滿為圓滿,以不完全為完全,不如意為如意。抱殘守缺以致神用,自得天全。世間沒有人不熱愛理想人生的,可是從古到今,又有誰能圓滿他理想的人生?上自帝王將相,下到平民百姓,在人生中不是有這樣缺憾,就是有那種缺憾。此時此地,在心理上求個自以為的圓滿就可以了。這樣就能處處圓滿,事事圓滿。不然便事事難圓滿,處處難圓滿。

陶覺說:“世界本來就有缺陷,人心本來就是圓滿。我們應當以圓滿的人心,去圓滿有缺陷的世界。不應當用缺陷的世界,來缺陷圓滿的人心。”這就是自足於內,不求於外的真諦妙理。它清楚地表明,人生沒有缺陷是神話,擁有缺陷才是事實。天才也有缺陷。人類應當傳承一條真理,即“人類因為缺陷而存在,因為缺陷而永恒”。不懂得缺陷的真義,就無法領悟這個世界的另一麵。

洪應明說:“帆隻揚五分,航船便能安穩;水隻注五分,器具便能穩定。韓信因勇略震撼劉邦,所以被害;陸機因才名蓋世,所以被殺;霍光的失敗在於以權勢威逼君主,石崇的死亡在於擁有的財富太多。”一個人做事做到十分滿,便要自我減損,自我抑製,以便留下一個缺口,給自己一個回旋的餘地,千萬不能困守在圓滿和極端裏而走不出來。陶朱公三次積累千金而成巨富,但最後都散盡家財,就是明白了這個道理。南懷瑾先生也說:“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已差不多了,該適可而止,非要百分之百,或者過了頭,那麼保證你適得其反。”

魏國公子牟說:“抱殘常安,守缺常全。”吉事怎樣方得長久?有財富如何保持財富?有權力如何保持權力?這就要做到“不求圓滿”。南懷謹先生為此舉例說:“曾有一位朋友談到人之求名,他說有名有姓就好了,不要再求了,再求也不過一個名,總共兩個字或三個字,沒有什麼道理。”南先生又現身說法:“有一次,從台北坐火車旅行,與我坐在同一個雙人座的旅客,正在看我寫的一本書,差不多快到南站,見他一直看得津津有味。後來我倆交談起來,談話中他告訴我說:這本書是南某人作的。我說:你認識他嗎?他答:不認識啊,這個人寫了很多書,都寫得很好。我說:你既然這樣介紹,下了車我也去買一本來看。”南懷謹先生接著說:“我們的談話到此打住,這蠻好。當時我如果說:我就是南某人。他一定回答說:久仰,久仰。然後來一番當然的恭維,這一俗套,就沒有意思了。”南先生算是悟透了“缺陷”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