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優位”思考,精確選擇(2)(3 / 3)

清代有一位名士,寫了一篇褒揚其母“不避穢褻,躬親熏濯”,為其祖父除汙潔身的孝行文章。可後來,他又節外生枝說他祖父“於時蹙然不安”,他母親乃肅然對曰:“婦年五十,今事八十老翁,何嫌何疑!”名士添此一筆,本想為其母湊上幾句“閃光”的主語言,哪知“妄加雕飾”卻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反害文義。

2005年,畫家陳逸飛的猝然病逝,使人們又一次思考生命與事業的關係問題。陳逸飛是死在《理發師》的崗位上的,一部拍了三年的影片,成為陳逸飛的告別人生之作。陳逸飛先後做過繪畫、時裝設計、雜誌、電影,在每一個行當裏皆有成就,最後以身殉職的是電影。可見,電影是多麼累人了。

電影界有拚命三郎之稱的馮小寧,集編劇導演攝影劇務製片主任製片人等等於一身,我想,他應該注意身體了。張藝謀一年一部大片,而且都是精品,投入的精力實在是太多了,沒有時間休息,我看,也要引以為戒了。還有陳凱歌,王家衛,包括剛剛轉入導演的顧長衛。

央視藝術人生特別節目,采訪主持人崔永元。小崔直言自己得了憂鬱症,還病得不輕。先是《實話實說》,繼之是《電影傳奇》,為了做好節目,夜夜難眠。十年來讓他脫了一層皮。小崔說,他太追求完美了,所以才這麼累。

追求完美,曆來是一種美德,是大家提倡的。精益求精,越做越好,臻於完美,像一條鞭子,抽打著優秀的人們。他們寢食不安,連續作戰了,常常幾個晝夜不休息,結果把自己的身體拖垮了。

當年胡適有感於有些人的馬虎和不思進取,寫了一篇文章叫《差不多先生傳》。重新閱讀,我倒是覺得,對於有些追求完美的人,學學人家差不多先生,也許並非是壞事。俗話說,取長補短,有時候,取短也是能夠補短的,至少,可以延長生命,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的。列寧說過,真理超過一步,就會成為謬誤。同樣,完美超過一步,就會釀成悲劇。儒家中庸之道,應該引進到我們的工作中來。過猶不及,不偏不倚,是為中庸也。

世界並不完美,人生當有不足。留些遺憾,反倒可使人清醒,催人奮進。對每個人來講,不完美是客觀存在的,不需怨天尤人,在羨慕別人的同時,不妨想想,怎樣才能走出誤區。或用善良美化,或用知識充實,或用自己一技之長發展自己。

要“自我接受”,接受你現在的樣子,包括一切過錯、缺點、短處、毛病。但是,如果你認清這些否定麵是屬於自己,而不是等於自己,那麼,你對於自身的這些不完美會看開些。然而,很多人卻堅決地認為他們等於“錯誤”,因而丟棄了健全的“自我接受”。你或許會犯一個錯誤,但這並不是說你等於一個錯誤;你或許不能適當而充分地表達自己,但這並不是說你就是“不好”。

學會接受“真實的自我”,也接受所有的瑕疵,因為它是我們的一部分。神經病患者排斥、憎惡“真實的自己”,因為它不完美,他想創造一個虛構的理想自我而取而代之,創造盡善盡美的虛構的“自己”。

8.收藏好你的優越感

強中更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

——馮夢龍《警世通言》

《周易》專設了謙卦:“謙,亨,君子有終。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為人處世,謙虛會使人“亨通”,也就是說辦事順利,因為謙裏麵懷有一種對他人的尊敬。但是謙也得執行中庸,即把握分寸,因為有時謙虛使人覺得反常,使人難以相信,或者敏感到其中為了某種意圖,甚至是圖謀不軌。然而正因為謙在處世中的作用,所以有人才會利會謙,所以,我們還是要時時以謙虛的態度為人處世。

有些人卻做不到謙虛,常常表現得比別人高明,殊不知,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不如對方高明。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說:“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

不讓對方的光環遮住自己,這是每個人最起碼的虛榮心。“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中國古人由於總結優秀者不幸結局的事例而不主張做過於優秀的人。實際上人的本能是要做優秀者的,所以“大智若愚”成了處世的經驗。19世紀的英國政治家斐爾爵士告誡那些向他求教處世技巧的人說:“如果可能的話,要比別人聰明,卻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聰明。”

蘇格拉底則告訴他門徒一個圓滑處世方法:“我隻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人人都有虛榮心。有的人為了一點虛名,什麼事都幹得出來;有的人為了一點小麵子,不惜捋起袖子拚老命。反過來,如果你滿足了別人的虛榮心,讓他覺得有麵子,就是對他最好的讚美,他一定會對心存好感,並回報於你。

沒有人願意承認別人比自己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