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優位”思考,精確選擇(5)(3 / 3)

從長之計,體現了一個人對問題把握的深度和全局性認識。有些人隻看到眼前利益,而忽略長遠打算,這是眼睛近視的表現;有些人則放開眼光,登高望遠,不把一得一失為要事,而是對人生做長線考慮,這樣的人做事是從整體的事業盛衰上思考行為邏輯的,他把痛苦的淚流在心中,他等待的是最後的笑,笑在臉上。

5.摸清了對方,才能進行有效的行動

諱莫如深,深則隱。

——《春秋》

勾踐到吳國當奴仆,甚至口嚐吳王的糞,為的是實現越國複興的報負,他行的是中庸處世之術。一日,勾踐聽說吳王有病,心想上司生病正是下司跑官要官的好機會,雖然自己是亡國之君被政治圈禁在吳國,但複國之心不死啊。他請求探視吳王。吳王說,他要來就讓他來吧,見見被我打敗的人,也好開開心。

勾踐來到吳王宮殿時,吳王正在大便,就坐在便桶上接見了勾踐。勾踐說:“聽說大王病了,心下不安,特來看望。”吳王道:“莫不是幸哉樂禍,看我幾時死吧。”

“不、不,”勾踐嚇出了一身冷汗,“大王真會開玩笑。我是真心盼您早日痊愈康複的。我過去曾經學過醫,觀察人的糞便,就能知道人的病情。”

吳王說:“勾踐兄,要是你一直當醫生,不至於落到目前如此下場吧。”

勾踐很痛苦,他笑了笑,說:“是啊,不過能做您的臣民,我感到榮幸。”

一會兒,吳王大便完畢,勾踐立即上前把便桶拿到門外,揭開桶蓋,手取其糞,跪在地上仔細地察看起來。現在醫學上也講到了通過看糞便顏色、聞糞便氣味等可以來分析病情,可很少被人實踐。勾踐做到這一點,說明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人對糞便進行研究了。他這一做法,也能被人理解和接受。可接下來,他竟做出了創世之舉——嚐起了吳王的大便。讓春秋戰國的曆史在此處變得十分的嘔心。為了複國,男子漢不僅什麼苦都能吃,並且什麼臭也能嚐。

臥薪嚐膽是立誌,真正打動吳王使他喪失對勾踐的警惕的是口嚐糞便。勾踐好眼力,好味覺,他走到室內,跪下叩頭說:“囚臣敬賀大王,您的病,一至三日就能痊愈。”

吳王夫差問:“你怎麼知道的?”

勾踐說:“臣聽醫生說,夫糞者,穀味也。順時氣則生,逆時氣則死。今囚臣嚐大王之糞,味苦且酸,正應春夏發生之氣,所以知之。”

吳王大受感動,說:“你比我兒子還孝敬我。”

勾踐隻是跪著,不再說話。他想離開的時候,夫差留他吃飯。勾踐答應了,喝了酒,也吃了肉。當然他用餐前偷偷漱了口,還暗暗地笑了笑。他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要感動別人,就得從他們的需要入手。你必須明確,要一個人做任何事情,惟一的方法就是使對方自己情願。同時,還必須記得,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各人有各自的癖好偏愛。隻要你認真探索對方的真正意向,特別是與你的計劃有關的,你就可以依照他的偏好去對付他。你首先應當將自己的計劃去適應別人的需要,然後你的計劃才有實現的可能。比如說服別人最基本的要點之一,就是巧妙地誘導對方的心理或感情,以使他人就範。如果說服的一方特別強調自己的優點,企圖使自己占上風,對方反而會加強防範心。所以,應該注意先點破自己的缺點或錯誤,暫時使對方產生優越感,而且注意不要以一本正經的態度表達,才不會讓對方乘虛而人。

有些被求者,以為幫助了別人,有恩於你,心理上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優越感,說不定還要對求助者數落一番。當你認為自己可能會被人指責時,不妨先數落自己一番,當對方發覺你已承認錯誤時,便不好意思再指責你了。

海明威說:“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敗。”人生成敗與是否掌握進退術有很重要的關係,不善進退者,自然是敗者。而過於急進的人,常自以為力量強大或者聰明透頂。隻有摸準了對方,才能進行有效的行動,這是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有眼力的人在這方麵做得很出色,知道對方的弱點後,不逞強、不使氣,以退為進,如拉弓放箭,臂力向後,箭矢射向目標。

6.如何應付和處理反對意見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禮記·中庸》

儒家“中庸”說也繼承了“權”的因素。孟子對“湯執中”持讚揚態度而對“子莫執中”卻頗有微詞,其原因就是子莫“執中無權”,缺乏靈活性。孟子稱讚孔子為“聖之時者”,則是因為孔子能根據一時一地不同的具體情況,靈活地決定自己的行動,“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禮記·中庸》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這就是說盡管一時一地的具體情況不同,但君子卻能靈活對待,隨時做得十分合宜,言行中乎道德規範。“中”與“時”的關係,也就是“中”與“權”的關係。同樣,儒家所謂“時中”所表現出來的靈活性,也決不意味著放棄道德規範的根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