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優位”思考,精確選擇(8)(1 / 3)

荀子說,一個普通人不可以不慎重地選擇朋友。朋友,是為了互相幫助的,各人奉行的政治,道德原則不同,怎麼能互相幫助呢?在一堆鋪平的幹柴上點火,火先燒幹燥的柴;在平地上灌水,水先流往濕處。同類的事物互相依從,是如此顯著,從他的朋友的品德來觀察他,有什麼可懷疑的呢?選擇朋友,不可不慎重,因為這是培養自己的品德的基礎。

4.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朋友

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

——歐陽修《朋黨論》

有句話說,“觀人觀其友”,有一定的道裏,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也講的是這個意思。但現代人對朋友的理解,概念寬泛了,視社交場上熟悉的人都是朋友。但是依我看,每個人內心還是有交友標準的。選擇良友,才有利於自己的成長或者處世。濫交朋友是有害的。

有位紳士,朋友無數,三教九流都有,他逢人就誇耀,說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後來有人問他,朋友這麼多,都同等對待嗎?朋友沉思了一下說:“當然不可以同等對待,要分等級的!”

紳士表示自己交朋友都是誠心的,人會利用朋友,也不會欺騙朋友,但別人來和他做朋友卻不一定是誠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清高的朋友固然多,但企圖從他身上獲取一點利益,心存二意的朋友卻也不少。

有人說:“不夠誠懇的朋友,總不能也對他推心置腹吧!”紳士說:“那隻會害了我自己。”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況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級”,計有“刎頸之交級”、“推心置腹級”、“可商大事級”、“酒肉朋友級”、“點頭哈腰級”、“保持距離級”等等。紳士根據這些等級來決定和對方來往的密度和自己心扉敞開的程度。

“我過去就是因為人人都是好朋友,受到了不少傷害,包括物質上的損失和心靈上的打擊,所以今天才會把朋友分等級。”他最後說。

你喜歡什麼樣的朋友呢?你平時交的是什麼朋友?每個人看法不一樣,實踐也不一樣。要把朋友分等級其實是不容易的,因為人都有主觀的好惡,因此有時會把一片赤心的人當成一肚子壞水的人,也會把凶狠的狼看成友善的狗,甚至在旁人點醒時還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非得到被朋友傷害了才大夢初醒。孔子以貌取人,失之宰予;以言取人,失之子羽。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所以,要十分客觀地將朋友分等級是十分難的,但麵對複雜的人性,你非得勉強自己把朋友分等級不可。心理上有分等級的準備,交朋友就會比較冷靜客觀,根據自己的性情、愛好、背景、職業等,交朋友,盡可能把傷害降到最低限度。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實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走邪道的人交友,同慣於阿諛奉承的人交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友,這是有害的。”

狄梁公任並州曹之職,他的同僚鄭崇質應該出使邊遠地區,鄭崇質的母親年老體病,狄梁公說:“他的母親這個要子,怎麼能夠讓她為兒子遠行而擔憂呢?”於是他去拜見上司蘭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遠行。蘭仁基素與司馬李孝廉不和,他看到狄梁公這樣做,於是就對李孝廉說:“我們倆怎麼能不慚愧呢?”從此蘭仁基與李孝廉又和好如初了。

劉禹錫、柳宗元、王叔文三人是好朋友。王叔文犯事之後,劉禹錫被貶往播州,柳宗元被貶往柳州。柳宗元說:“播州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劉禹錫雙親還健在,如果一起搬到那種貧窮的地方,他的母親還能活下去嗎?我願意拿柳州來換播州。”後來因為柳宗元的請求,劉禹錫被改貶到別的地方去了。

以上幾位相知的朋友,為了對方而寧肯犧牲自己,如果你能交到這樣的朋友,難道不感到有幸嗎?以心換心,朋友貴在知心。而你平時不加區分和選擇的亂交朋友,是很難得到知心朋友的。你得有自己的標準,對於那些衝利益而來,為了利用你的人,對你再怎麼親熱,你也得注意,不可陷入溫柔的陷阱。了解他的來頭,觀察他的言行,你就會發現他是一種什麼性質的交友動機,尤其在你困難的時候,最能看清那些是真朋友,哪些是假朋友。當然,所謂的困難不是指你“龍體欠安”住院治病——假朋友會送很重的禮物來探望你的——如果你是個手上有權的人——而得的是不治之症,那他又不理你了。

朋友間要拋棄庸俗的惡習,不要把友誼沉浸在利己主義的杯水中。讓友誼的春風掃蕩掉那些陰霾汙濁之氣,將清新自然的空氣吸進彼此的心田。

5.不一定非要與朋友處於同一層次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論語》

能夠和他一起學習,不可能與他一同歸於大道;可以與他一同歸於大道,不可能與他一同堅守不移;能與他一同堅守不移,不可能與他都能靈活運用。孔子的這番話是說為學的不同層次和境界。

孔子認為,最高的境界是在堅持大道的基礎上的通達權變,也就是靈活運用,創造性地發展。後世有些學者不大肯承認儒家講權變,其實這是誤解。真正說來,在孔、孟的言論中,有許多是涉及權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