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優位”思考,精確選擇(8)(3 / 3)

就是在平和的日子裏,對一個正直的舉動送去一縷可信的眼神,這一眼神無形中可能就是正義強大的動力。對一種新穎的見解報以一陣讚同的掌聲,這一掌聲無意中可能就是對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就是對一個陌生人很隨意的一次幫助,可能也會使那個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難得和真情的可貴。說不定他看到有人遭到難處時,他會很快從自己曾經被人幫助的回憶中汲取勇氣和仁慈。

其實,人在旅途,既需要別人的幫助,又需要幫助別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幫人就是積善。與人相處,完全做到回避利益那是很難的,也大可不必,但以利益大小來擇友,有利者親之,無利者疏之,就是對緣分的踐踏了。

7.好朋友影響你的一生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論語》

對一個人影響最大的,是他身邊的人,特別是朋友,所以交友需要慎重,需要有選擇。孔子打過一個比喻:與好人交朋友,就像進到花房裏,久而不聞其香,因為你全身都充滿了花氣;與壞人交朋友,就像進到賣鹹魚的鋪子,久而不聞其臭,因為你自己滿身都是臭魚味了。

唐初宰相魏征,就是這樣一個秉性耿直的人。他在唐太宗身邊工作達十七年,先後提了兩百多條意見,言辭切峻,舉發了很多弊端,甚至有些當麵說出來的話,弄得唐太宗下不來台,但這一切,對李氏江山、對治國治民有好處。所以魏征死後,唐太宗說他失去了一麵可隨時瞧見得失的鏡子。

說到人們的交往,能夠使自己增益進步的朋友有三種,正直的朋友可以指出自己的毛病,誠實的朋友不會暗害自己,多聞的朋友可以使自己增長見識;使自己變壞受損的朋友也有三種,阿諛奉承的朋友會使自己飄飄然忘乎所以,當麵溫柔背後誹謗的朋友對自己往往使壞,花言巧語的朋友更容易出賣自己。這直對的是便辟,諒對的是善柔,多聞對的是便佞。孰損孰益,就看你如何選擇了。

“友直”,是講直話的朋友;“友諒”。是比較能原諒人,個性寬厚的朋友;“友多聞”,知識淵博的朋友。孔子將這三種人列為對個人有助益的朋友。另外在朋友中,對自己有害外的三種,第一“友便辟”。就是有怪癖脾氣的人,有特別的嗜好,或者也可說軟硬都不吃,使人對他覺得有動輒得昝之難的朋友。第二“友善柔”。就是個性非常軟弱,依賴性太重。甚至,一味依循迎合於你,你要打牌,他也好,你要下棋,也不錯,你要犯法,他雖然感覺不對,也不反對,跟著照做不誤。用現代語來說,等於是嬌妻型的朋友,可以說是成事不足,敗事也不足。第三“友便佞”。這種人更壞,可以說是專門逢迎湊合的拍馬屁能手,絕對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家夥,特別要當心。

從表麵文字上看來,這節完全在說友道,其實,擴而充之,以廣義來講,所謂君臣之際,領導人與幹部之間,規規矩矩的講,應該都屬於友道相處才對。曆史上創業的集團,主從之間,大都是友道相處。等到嚴格分齊君臣主從的時候,也就是快要走下坡路了。天下事固然如此,個人的事業,又何嚐不如此。

在“友諒”這方麵,唐太宗和房玄齡這些人都是這樣,不但皇帝諒解他,他也諒解皇帝。在文學上,唐代的詩最好,就因唐太宗的詩好,等於他提倡的。可是當虞世南死後,唐太宗認為已失去詩學上的知己,就不再做詩了。虞世南也是有名的書法家,和唐太宗一同起來的幹部,是早年的“秘書長”,後來也是大臣。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曆史上任何一個新興時代,領導人與幹部之間,幾乎都是友道相處。

孔子提出“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的目的是什麼?是要我們明了結交朋友不是漫無標準的,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如果我們能善於觀察,選擇誰是益友,誰是損友那麼當我們和別人相處的時候,就能夠進一步的保護自己。當然三人行裏頭有益友,那是最好的,因為可以向他學習,以他為楷模,但是相反的,三人行裏頭有損友的時候,也不是立即地躲避他,而是要以他為借鏡,勉勵自己不可以重蹈覆轍。

洪應明說:“至人何思何慮,愚人不識不知。可與論學亦可與建功,唯中才之人,多一番思慮知識,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難與下手。”

8.不同的朋友帶給你不同的東西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論語》

孔子說,君子交往,關係親密和睦,盡管各自的背景不同,思想境界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不同,但不妨礙交往,坐到一起很談得來;而社會上另一些小人,他們也需要交往,如在一起搞什麼陰謀詭計,做違法亂紀的事,盡管目標方向是相同的,但他們的關係卻是很脆弱的,常常因為分贓不均,吵得不可開交,到了事情敗露後,相互抵賴,大打出手,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