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優位”思考,精確選擇(9)(2 / 3)

雖然孔子沒有親眼看到自己的主張變為現實,有時還很落魄,但在他身後有一大批人繼續發揚光大他的學說,使他的學說在中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並且,他的這種思想深刻的影響了中國的士人,使他們懷著極大的責任感積極服務於社會,為中國的治平與進步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孔子“仁”的學說對中國人學有所用、積極處世的思想影響深遠,人們都感到人緣是一筆財富,一筆難得的財富。成功需要有好的人緣,沒有好的人緣,做事辦事不順,讓你煩惱;沒有好人緣,你就沒有成功的機會或是你的成功太渺茫,成功的機會很少;沒有好的人緣,你處理事情很難。有了好人緣,一切都好辦,沒有做不好做不成的事情。事在人為,成事靠人緣!那麼怎樣才能有好的人緣,讓你成功的機會更大,少走些彎路,盡快走向成功呢?

好人緣的得來不是靠陽奉陰違的周旋,要靠與人相處的真心相待,信任與合作,是建立好人緣的關鍵。

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堪稱與人合作的典範,他重要的成果楊-密耳斯的規範場理論是他與密耳斯密切合作的結果。1942年,楊振寧在西南聯大讀研究生時,就對電荷守恒與規範不變性之間的關係,特別是電磁本身的結構可由規範不變性這單一的要求所惟一地確定這一事實有了深刻的印象,後來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做博士研究生期間,接觸到一些新的理論與實驗之後,他又試圖發展他的想法:把規範不變性推廣到其它守恒上去。

為了楊-密耳斯的規範場理論,楊振寧傾注了12年心血。可後來,當他碰到密耳斯之後,他卻無私地把自己的思想告訴這位素昧平生的同行,當時的密耳斯隻是一名研究生,隻因二人興趣相同,便一同投入到楊-密耳斯的規範場理論的研究中去,密耳斯也為楊振寧的真誠與慷慨所感動,他們密切合作,各取所長,很快在關鍵問題上獲得了突破,於是楊-密耳斯的規範場理論誕生了,楊振寧在科學界又多了一個真心相助的朋友。

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係與交往更加密切,需解決的問題越來越複雜,隻憑個人的能力是辦不了大事的,這就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而這種合作的強弱往往又決定了你能辦成多大事,能成就多大的事業,所以說,好人緣,是借力辦事的基礎,是事業成功的階梯。

要樂於助人,這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你樂於助人嗎?如果你樂於助人,你會有很好的收獲的。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有的時候,你需要幫助別人;有的時候,你需要別人的幫助。人生無常,天有不測風雲,可能禍不單行。這時的你就要樂於助人,你才會無所顧忌。

大家都知道,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嚐君,有一次,他叫他的食客去收租,可是,這位食客不但沒有收回租,反而把他的租票給燒了,給孟嚐君買回了“義”。後來孟嚐君被罷官回家,很多老百姓來迎接他。他流淚地對他的食客說:你為我買來了買不到的東西。

要懂得感激別人。一個人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得到別人的幫助,你不可能不感激別人。有個故事:一個學生,在沒有困難的時候,他總是伸手幫助有難處的同學,被幫助的人,很感激他。後來,他們畢業後,都有了工作,可是有個人,就是幫助別人的人遇到了困難,而這時,那位被幫助的人,在他最需要時候,出現在了他的眼前,幫他度過了難關。因為當初得到幫助時,他感激不已,心懷回報的念頭。這叫人際關係的“同頻共振”現象。不要不理睬幫助你的人,不要遺忘別人對你的幫助。

許多人吝於幫助別人,當自己遇到困難時,或處理自己難以處理的事情的時候,都希望別人能想象自己的處境,想得到別人的幫助,可是卻不那麼容易遂願。所以,平時要多想想別人的難處,多給別人幫助,這樣你就會處世順心,沒有煩惱,遇到困難也不怕了。

10.求人辦事不可與其頻繁接觸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論語》

侍奉君王過於頻繁就會招致羞辱,交結朋友過於頻繁就會遭到疏遠。《禮記·表記》上曰:“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郭遐叔雲:“君子交有義,不必常相從!”與人接觸不過於頻繁,恰到好處地把握一個度,將會使彼此之間保持一種常新常信的關係。正如“繁華過後一場夢”,一陣熱情之後,相繼而來的定是冷淡。

人際關係密切程度通常是表現在人際距離上的。雙方關係親密,相互間距離較近;雙方關係疏浚,相互間距離較遠。與新同事新朋友初處,彼此不熟識、不了解,關係剛剛形成,距離自然是較大的。你若生硬地去與人親近,則有違交際規律,對方不僅不會作出友好表示,還會產生反感情緒。這種適得其反的效果,會把你置於被動地位。保持適當的距離,能給對方冷靜地觀察你認識你的機會。你們會在逐步熟悉和了解中,實現思想的溝通,情感的交融。你們的關係慢慢親密了,彼此的距離就會悄然隱去。保持距離重在適當,掌握在對方認可接受的範圍內,並能有效地促使雙方互相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