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優位”思考,精確選擇(13)(1 / 3)

自古以來,人們把忍辱負重稱為擔當大任的美德。縱觀古今中外成功人士,他們無不是容忍麵成就事業的。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在自己的成功道路上,每前進一步都要忍受莫大恥辱。例如,他初辦團練時,一日,綠營之兵與湘勇哄鬧,至黑夜闖入國藩行台。曾國藩親自告知巡撫,巡撫不理,曾國藩歎息道:“大難未已,吾人敢以私憤瀆君父乎?”意思是說,大敵當前,我怎能為個人的利益泄私憤呢?

後來,曾國藩這樣總結其忍辱負重之術:“好漢打脫牙和血吞。這句話是我生平咬牙立誌的秘訣,自出道貌岸然以來,無不遭到屈辱。我在庚午、辛亥年間被京城的權貴們所唾罵,以後以有嶽州、靖江、湖口三次打敗仗,沒有一次不是打脫牙和著鮮血往肚裏咽。”正是靠了這種忍讓的品質,曾國藩終於踏上了很高的權力的台階,成為清朝上層集團信得過的一位重要的漢人。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想要生存在這個反複無常的世界裏,最重要的還是要學會忍辱負重之術。

曾國藩說“傲為凶德”,特別是文人做官大多為所謂的自好之士,多講氣節,講也講不精,卻自負傲慢得眼中無人。風節本來是守於己的,可傲氣則容易在別人麵前顯露。由於過於驕傲,造成君臣不和,朝廷紛亂必為禍害。曾國藩在檢討自己的缺點時,認為自己是“忍”得不夠,說自己有三大過錯:平日不取信、不尊敬別人,傲慢太甚,這是一;平時一句話不對勁,就怨恨無禮,這是二;抵觸分歧之後,別人反而恢複了平靜,自己卻悍然不近人情,這是三。意識到這三點後,曾國藩更注重“忍”之術,注意自己的心態修養,時時為自己敲起警鍾。

曾國藩這樣做,是有其深刻考慮的,因為曆史上因不能忍辱負重而驕傲而導致危險的事例太多了。他經常向他的弟兄和子孫講古代“忍德”的故事。有一次家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他又即興講了一個故事。

唐朝時,唐太宗在慶善宮舉行宴會,同州刺史尉遲敬德被邀請參加。但他一看自己的上座有人,便很生氣地質問道:“你有什麼功勞,竟坐在我的上首?”

任城王李道宗的席位安排在他的下首,就來勸解他。尉遲敬德不但不聽,反而舉拳頭毆打李道宗,李道宗的眼睛幾乎被打瞎。

唐太宗很不高興地宣布宴會停止,然後對尉遲敬德說:“我本想和你共富貴,然而你做官後好幾次犯法。我這才明白像韓信、彭越那樣被剁成肉醬,並不一定是漢高祖劉邦的錯啊!”尉遲敬德聽到這種極其嚴厲的警告後害怕了,以後就比較學會忍讓、克製自己了……

聽了故事,大家更明白了“忍”是天下修養第一功。要做到不自滿,就要從根本上解決“忍”的問題。無論你位有多高,權有多大,都必須學會忍讓,切不可因一時之怒氣而毀掉大好前程。

人生長途中,總會遇到某些不得已的情況而不得不低頭的時候。比如,一個人到了年邁體衰時,就有突然遭遇“被剝奪”輝煌的可能。美國第一位總統、開國元勳華盛頓連任一屆總統後便堅持不再連任。他離任時,坦然地出席告別宴會,坦然地向人們舉杯祝福。次日,他又坦然地參加了新任總統亞當斯的宣誓就職儀式。然後,他揮動著禮帽,坦然地回到了家鄉維農山莊。這一瞬間,卻給曆史留下了永恒的光彩。

英國著名科學家赫肯黎,因其卓越的貢獻而享有崇高的聲望,然而,到了80歲時,赫氏不得不考慮放棄解剖工作時,他毅然辭去了所任的教授、漁業部視察官等職務。最後,他還辭去了一生中最高的榮譽職務——英國皇家學會會長。不難設想,此時赫肯黎的心情何其沉重、心緒多麼難乎,他甚至在發表了辭職演說後對友人這樣說:“我剛剛宣讀了我去世的官方訃告。”盡管如此,他畢竟如此“放下”了,在沒人強迫的情況下如此“放下”了。一個職務,一種頭銜,自然意味著一個人在社會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它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重要的並非是你擁有了什麼,而在於你忍受了什麼。”這句話說得非常好。以坦然和克製的態度去承受逆境之難,活出一份瀟灑與光彩來。

8.在委屈中保全自己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中庸》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軍的主將羅伯特在投降儀式上簽字以後,心清十分沉重。他默默地回到弗吉尼亞,避開了所有的公共集會及所有愛戴他的人們。後來,他又默默地接受了政府的邀請,出任華盛頓學院院長一職。不耽於沮喪與懊悔,一切複興家園的“戰役”始終在默默的進行之中。應該說,羅伯特是明智的,他懂得:“將軍的使命不單單在於把年輕人送上戰場賣命,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去實現人生價值。”看來,羅氏是真正弄懂了如何在“委屈”中實現自己價值的人,這情形恰如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一個人真正的價值,首先在於他在多大程度上和什麼意義上從自我中解放出來。”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受得住委屈,方能保全自己,經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窪反能盈滿,凋敝反而新生,少取反而得多,貪多反而失多。其實在危難中能保全自己的人,全憑懂得這個道理,退讓不是失去,進取也非就是得到。對待得失,恰到好處的態度和方法是:“得到後不得意,失去時不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