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優位”思考,精確選擇(13)(2 / 3)

還是在美國,有一位農家子弟,完全靠個人的力量搞起食品加工業,後來竟成為國際知名企業家,這個人就是美國的亨利·霍金士。

霍金士一生保持了農民那種純樸的性格,他在企業界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靠了這種誠實的性格。當然,在商業上僅靠厚道是不夠的,同時還必須兼備另一種才能,這就是經營的能力和創業精神。霍金士正是一位能把農民的誠實和商人的精明融為一體的企業家。

霍金士在經營食品加工業初期,美國的“純正食品法”還沒有製定,有不少食品業人員在食品中亂加一些東西,危害著人們的健康。

霍金士一開始就反對這樣做。他嚴格要求本公司的職工,要抱著“這些食品是我們自己吃”的心理去工作,要特別注意衛生。

但在價格問題上,他“從不遷就消費者”。他認為,自己既提供優質產品,理應得到相當的價格;消費者既然吃到純正的食品,就必須付出相當的費用。

霍金士堅持自己的原則幾乎到了固執的地步,這在同行中受到了不少非議。由於他堅持質地純正,所以他堅持做到:凡是要在食品加入任何東西,必須經過專家試驗,證明這樣做對於人體無害,方可投產。給食品添加防腐劑也無例外。

經過試驗,證明防腐劑對人體有害,霍金士看了實驗報告,甚為震驚。因為同行幾乎在所有的食品中都添加了這種防腐劑,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他決定將這份實驗報告公布於眾。但專家建議他再冷靜地考慮一下,因為這可能會在食品業引起軒然大波,結果很可能遭到同行的反對和排斥,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而且,在食品中添加防腐劑有利於食品存放和保鮮,如果反對添加防腐劑,勢必會給食品工業帶來困難,從而也給自己的企業帶來困難。

霍金士向社會公布了防腐劑有害的實驗報告。果然不出專家所料,他的舉動在食品業引起軒然大波。同行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舉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集會,把霍金士說成是“荒謬至極,別有用心”之人。他們還聯合起來,在業務上排擠霍金士,想把霍金士徹底打倒。

這確實給亨氏公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產品銷售量大減,市場份額幾乎被別的公司搶占完了。

食品純正運動持續了三四年之久。1906年,美國政府終於製定了“純正食品法”。這一法規的創立,使美國食品在國際上的聲譽大振,這是霍金士始料未及的。

更主要的是,霍金士在三四年的磨難中,非但沒有被擠垮,現在反而獲得了全勝。他的食品也由此迎來了大發展的黃金時代。

當人們前來向霍金士祝賀時,他把自己心裏話掏了出來:“我從小沒有學過做生意,後來變成了生意人,是因為我看到很多農產品因為沒有銷路而被棄置於田野,感到非常可惜。我一開始經商就不習慣商界的虛假和欺騙行為。支配我的想法是,生意人也應像平常人一樣,不能盡做損人利己的事。”

其實,從另一角度看,霍金士的所作所為,何嚐不是一種聰明絕頂的競爭手段:一方麵,固然保護了消費者的健康;而另一方麵,通過反對添加防腐劑,將同行逼到了死胡同,自己則迎來了發展良機!這不正是讓人不以為聰明的最高境界嗎?——推而廣之,做人又何嚐不是如此?

常持“辭讓”、“退讓”、“曲全”的態度,是一種避禍消災、保全自己的高明策略。在商業活動中,退一步,隻是吃點小虧,進一步卻是要取得商戰勝利,占大便宜。若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學會保護自己。

9.忍小節,幹大事

大匠不為拙工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孟子》

一個人不能事事操心,平分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處事不分輕重主次,必然徒勞無功,弄不好糾纏於小事之上,反而耽誤了大事。北宋呂端善忍小節,被人稱為“大事不糊塗”。

北宋呂端善忍小節,被人稱為“大事不糊塗”。北宋初期幽州人。他聰明好學,成年後風度翩翩,對於家庭瑣碎小事毫不在意,心胸豁達,樂善好施。一次呂端奉太祖趙匡胤之命,乘船出使高麗。突然海上狂風大起,巨浪滔天,颶風吹斷了船上的桅杆,一般人十分害怕,呂端毫無反應,仍然十分平靜地在那裏看書。

宋太宗趙光義時代,呂端被任命為協助丞相管理朝政的參知政事。當時老臣趙普推薦呂端時,曾對宋太宗說:“呂端不管得到獎賞還是受到挫折,都能夠十分冷靜地處理政務,是輔佐朝政難得的人才。”

宋太宗聽後,便有意提拔呂端做丞相。有的大臣認為呂端“平時沒有什麼機敏之處”,太宗卻認為:“呂端大事不糊塗!”

終於,呂端成為宋太宗的宰相。在處理軍事大事時,呂端充分體現出機敏、果敢的才能。每當朝廷大臣遇事難以決策時,呂端常常能較圓滿地解決問題。

淳化五年,歸順宋朝的李繼遷叛亂,宋軍在與叛軍的作戰中,捉到了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單獨召見參知政事寇準,決定殺掉李母。呂端預料太宗一定會處死李母,等到寇準退朝後,便巧妙地詢問寇準:“皇上告誡你不要把你們計議的事告訴我吧?”寇準顯出為難的神色。呂端見寇準沒有把話封死,接下說道:“我是一朝宰相,如果是邊關瑣碎小事,我不必知道;如果是國家大事,你可不能隱瞞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