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優位”思考,精確選擇(18)(2 / 3)

張大千喜歡買畫藏畫,往往不惜代價。他以高價買下五代董源繪的《江堤晚景》,懸掛在他的畫齋“大風堂”裏,作為鎮堂之寶。堂裏掛著20幅文徵明、沈周、石濤、八大山人等所繪的畫都是他花大錢買的。有人形容他:“滿架皆寶,一身是債。”

13.如何為更多人創造利益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

曾子說:“讀書的人應該有遠大抱負,意誌堅決,他的任務重大而路途遙遠。把仁做為自己的責任,不很重大嗎?到死才算停歇,不是很遙遠嗎?”

“任重而道遠”,這是一句著名的格言。

大丈夫任重而道遠,所謂“任重”,就是要把推行仁來作為自己的任務;所謂“道遠”,就是推行仁要不遺餘力,至死不休。

曾子大力弘揚孔子的思想學說,一生不改其誌,確是孔子的好弟子。

我國上古文化,兩三千年前的士,有點類似現在的兵役製度,這是上古的政治製度,也是社會製度:每十個青年中,推選一人出來為公家服務的,就是士。所以士是十字下麵加一橫。被選為士的人,要受政治教育,學習法令規章。士出來做官,執行任務做公務員,就叫出仕。所以古代的士,並不是普普通通一個讀書的青年就可以叫士。士的教育都是政府主辦,一個士要想知道法律政治,須向官方學習。平民教育是由孔子開始的,不過當時沒有這個名稱。曾子這裏所講的士,已經不是上古時代的士,而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的通稱。所以他是說一個讀書人有讀書人的風格。

“不可以不弘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剛毅,有決斷,要看得準、拿得穩,對事情處理有見解。有些人有見解,但請他當主管,卻搞得一塌糊塗,因為他下不了決斷;有人很容易下決心,但眼光不遠,見解有限。所以把眼光、見解、果斷、決心加起來的“弘毅”,而且中間還要有正氣,立場公正。他說一個知識分子,要養成弘與毅是基本的條件。為什麼要養成這兩個基本條件呢?因為一個知識分子,為國家、為社會挑起了很重的責任。

“任重而道遠”,這個道是領導,也是指道路。責任擔得重,前麵人生的道路、曆史的道路是遙遠的、漫長的。一個知識分子,為什麼要對國家社會挑那麼重的責任?為什麼要為曆史、為人生走那麼遠的路?因為一個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仁”就是他的責任。什麼是仁?愛人、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愛天下。儒家的道統精神所在,親親、仁民、愛物,由個人的愛發展到愛別人、愛世界、乃至愛物、愛一切東西。西方文化的愛,往往流於狹義;仁則是廣義的愛。所以知識分子,以救世救人作為自己的責任,這擔子是挑得非常重的。那麼,這個責任,在人生的路途上,曆史的道路上,要挑到什麼時候?有沒有得退休呢?這是沒有退休的時候,一直到死為止。所以這個路途是非常遙遠的。當然,要挑起這樣重的擔子,走這樣遠的路,就必須要養成偉大的胸襟、恢宏的氣魄和真正的決心、果敢的決斷、深遠的眼光,以及正確的見解等形成的“弘”、“毅”兩個條件。

真正的知識分子不容易啊,他所承載的是人類文明的全部,而且在自己得到好處之後,把這個文明傳播開去,讓更多的人得到好處,從而保證人類的正常健康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講,知識分子不能夠不胸懷寬廣、意誌剛強啊!因為任務重大,道路長遠。他的身上肩負著仁義的重任,自覺地承載著人類的文明,優化著人類的素質,自覺覺他,難道不重大嗎?這個擔子一直要擔到他生命的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能說這條道路不遠大嗎?這段話,正是曾子對於自身使命的認可與鞭策。

14.人生三個階段的三種戒律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

真正的君子有三種大戒:少年的時候戒色,因為自己的心血還沒有穩定,往往見色起心,傷氣傷身,所以要戒;中年時候,血氣方剛,容易激怒,奮不顧身,所以不要隨便鬥毆,傷身害人;老年時候,血氣已經衰老,力氣也已經不夠了,所以千萬不要貪得無厭。過分貪婪,會害了自己,叫做心有餘而力不足。

真正君子三種畏懼,就怕上天的大命,這是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民族的運氣和發展的規律,誰也沒有辦法的;畏懼王公大臣,他們代表的是國家的法律和製度,不能夠隨便對待;畏懼聖人的言論,因為它代表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是對為人處世的教導。君子三畏,才能使自己的行為言語不違反規律、觸犯製度、破壞教誨,從而使自己成就一個真正的人。

人能夠生下來就什麼都知道,這當然了不得,是最上的智慧了。當然,這並不是說生下來的孩子就什麼都知道,而是說他具有超凡的智慧,腦子好使,一點就通;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知識和智慧的,這就次了一等;然後遇到了困惑,不學就解決不了,這樣的人屬於三等。至於那些遇到了困難也不去學習解決,隻是得過且過的人,那就是最最差劣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