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優位”思考,精確選擇(18)(3 / 3)

孔子將人生分三個階段,對人慎戒的名言。我們加上年齡、經驗、心理、生理的體驗,就愈知這三句話意義之深刻。少年戒之在色,就是性的問題,男女之間如果過分的貪欲,很多人隻到三四十歲,身體就毀壞了。有許多中年、老年人的病,就因為少年時的性行為,沒有“戒之在色”,而種下病因。

壯年戒之在鬥,這個鬥的問題也很大,不止是指打架而已,一切鬧意氣的競爭都是鬥。這裏說戒之在鬥,就是事業的競爭,處處想打擊人家,自己能站起來,這種心理是中年人的毛病。

老年人戒之在得,這個問題蠻嚴重,不到這個年齡不知道。譬如說一個人的個性相當慷慨,自己就要常常警惕,不要老了反而不能做到。曾經看到許多人,年輕時仗義疏財,到了老年一毛錢都舍不得花,事業更舍不得放手。早年慷慨好義,到晚年一變,對錢看得像天一樣大。不止錢這一點要“戒之在得”。人生能把這些道理看得開,自己能夠體會得到,就蠻舒服,否則到了晚景,自己精神沒有安排,是很痛苦的,所以孔子這個人生三戒很值得警惕。

15.怎樣不受地位與環境變化的影響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富貴不能使他的心惑亂,貧賤不能使他改變節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誌屈服。隻有做到了這三點才可以稱得上是大丈夫。

孟子對於士階層的要求是嚴格的,認為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也要奮發向上,把惡劣的環境當作磨練自己的手段。應該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嚴峻的考驗,應該“舍生而取義”,寧可犧牲生命也不可放棄道德原則。他認為通過長期的道德實踐,可以培養出一種堅定的無所畏懼的心理狀態,這就是所謂“浩然之氣”。這種氣“至大至剛”,能夠主動擴張,充塞於天地之間。

孟子的這句話曆代相傳,激勵了無數的中華兒女。

曆代帝王,不管是叱吒風雲的一代英主,還是無德無才的昏憒君主,會由一班文臣武將 佐扶助,都會有自己信任的股肱重臣出謀劃策,盡忠竭智。這就是我們所稱的社稷之臣。具 備社稷之臣的條件很苛刻也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忠心,是信義,是節誌。何謂忠?盡心事主 曰忠;何謂信?死不食言曰信;何謂節誌?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文天祥的《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浩然正氣在自然界凝結為壯麗的山川形勝,燦爛的日月星辰;在人世間則集中表現為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剛正無私的精神境界。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無數仁人誌士以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氣,書寫了光輝燦爛的人生畫卷。孟子養其浩然之氣,李白不事高官權貴,李清照“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夏明翰“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等等。不管是為了修身養性,還是伸張正義,也不管是為了保家衛國,還是為民請命,在他們身上都集中體現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這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任何時期都能永遠向前的不竭動力。

做人保持浩然正氣,就是要有不失節,不折腰的骨氣。“人不可無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做人沒有錚錚鐵骨,就會在大事大非麵前迷失方向。孔子不飲盜泉之水,朱自清不受嗟來之食,故能滿懷清風,挺直脊梁做人;於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鄭板橋“千鑿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故能笑傲人生,立於朗朗乾坤。

首先是“富貴不能淫”。人總有所向往、有所追求,這是精神的特殊需要。此“道”可以是一種理論、學說,也可以是一種高超的技藝,如茶道、花道。它們都可以給人以精神的寧靜、愉悅和享受。在這種享受中人的精神獲得了提升,情操獲得了超拔,氣質得到了陶冶。樂道精神在孔子的求道曆程中得到充分體現,他“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一生孜孜追求,發憤忘食求道,而憂道之不可得,一旦得道,樂而忘憂,這種樂道精神,是得道時的美的精神滿足。為獲得得道的精神滿足,顏回寧可放棄富裕的物質生活,而甘於貧賤。後來孟子發揮這種樂道精神說:“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是講應怎樣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則,不被富貴、貧賤、威武所迷惑、動搖、屈服,而放棄自己的信念和原則,即不放棄求道、得道之樂。

其次是“貧賤不能移”。《禮記·檀弓下》上有個故事:齊國遇上了大饑荒,富人黔敖在路旁準備了食品,等待饑餓的人前來,給他們吃。有個饑餓的人來了,黔敖左手拿著食物,右手拿著水,對他說:“喂,來吃!”饑餓的人答道:“我就是不吃‘嗟來’的食物,才餓成這樣的。”他拒絕了施舍,終於餓死了。這就是“貧賤不能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