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CNN的大股東泰德·特納在1997年9月,宣布要捐出10億美元,這是他當時淨資產的三分之一。他要送給素不相識的人,指定這筆巨資的受益者是聯合國,要用於處理人口控製及傳染病防治等事務。特納為什麼要給聯合國捐助這麼巨大的一筆資金?他直言不諱地說:“我發現,我越是做好事,錢進來得越多。”他這樣說沒有任何羞恥感,也表示他捐助慈善事業的動機不純。特納相信,在給聯合國捐助了10億美元之後,自己的財富隻會有增無減。他這次出手很大方,而且看起來毫無私心的捐助使他賺得了無法計量的人緣。正如他所預料的那樣,自從他給聯合國送了這筆大禮以來,他的財富直線上升,光是美國在線並購案就帶給他單日30億美元的增值。到2001年的時候,他的身價已經達到90億美元,是他1997年9月決定給聯合國捐助10億美元時家產的整整3倍。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即使是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看,我們也要記得,除了利己,還要利他。這是中庸的智慧。雖然我們大多數人沒有富裕到可以隨意給別人捐獻巨資的程度,但我們還是盡可能地給別人以關愛,使自己的生活因彼此之間的關愛而充滿幸福和快樂。
2.好人緣比能力更能成就事業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個城池,內城城牆方圓三裏,外城城牆方圓七裏,包圍著攻打卻不能拿下。既然能夠包圍著攻打,交戰雙方必有得天時的;如果得了天時仍沒有打勝,證明這一方的天時不如另一方的地利。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鋒利,盔甲不是不完備,但是卻放棄了城池,逃走了,證明地利之便,不如人和重要。因此說,欲讓民眾安居樂業,不在於劃定邊界,限製來往;欲使國家穩固,不在於山川河流的險要;欲威震天下不在於武器設備先進無比。得道的人自然會得到眾人的擁戴,失道的人自然會受到眾人的摒棄。失道到了極點,就連親人也會背叛他。得道到了極點,整個天下都會歸順他。帶領整個天下的歸順之人去攻打那眾叛親離者,賢人君子不打則已,如果攻打,肯定獲勝。
得天時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實如此。
中國儒家學說奠基人孔子曆來主張“和”。它將先哲“和”的思想,用於政治、經濟方麵,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於傾。”。其中“和無寡”意思是說一個國家在政治上做到“和”,則在經濟上“貧”不致缺乏。孔子的弟子冉有亦有句名言:“禮之用,和為貴。”認為維護等級、貴賤的“禮”的社會作用主要在於“和”。繼孔子之後,孟子也倡導“和”。孟子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地人三才中,孟子重人,重“人和”。孟子認為,“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民心的背向作為戰爭勝負和政治成敗的關鍵,就是“人和”思想在軍事、政治學上的應用。孟子重“和”,還在於它在天人關係上提出係統的“天人和一。”觀點,這是中華民族深邃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和人類文化寶庫中一顆燦爛奪目的明珠。
儒家的“三才之道”至少可以追溯孟子所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後來的荀子也說要“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還說:“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易傳》則明確講天、地、人三者的統一,提出“三才之道”。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吸收了這一思想,其中說道:“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齊民要術》要求遵循天時、地宜的自然規律,而不讚同僅憑主觀而違反自然規律的“任情返道”,這就是要實現天時、地利、人力的三者統一。
3.成就別人,成就自己
親戚不悅,不敢外交;近者不親,不敢求遠;小者不審,不敢言大。
——《大戴禮記》
任何事物的成長都有一個過程,高明的人認為,要了解事物的成長發展方向,隻要看它產生時就可以了,因為剛產生的事物雖然弱小,卻已經蘊含了它如何發展,將發展到什麼程度的諸多因素。知道了一個事物的發展趨勢,就可以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從而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對此《中庸》有這樣的說法:
《詩經》中說:“身穿錦衣,外麵卻罩著粗麻衣。”這是厭惡文繡太明顯。所以君子之道,看起來很暗淡,卻一天比一天明顯;小人之道,看起來很鮮豔,卻一天天衰亡。君子之道很淡泊,所以不被人討厭,簡約而有文采,溫和而有條理,知道要致遠必從近處開始,要教化別人先要從自身開始,知道微小的東西將怎樣顯著,這樣就可以具備德行了。
《尚書》說“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曾幾何時“為人民服務”幾個字四處可見,現在提得很少了,甚至有一些人一聽到這句話,就認為是“虛假”。實際上,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在實現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關係準則,隻不過許多人沒有想到這一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