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優位”思考,精確選擇(20)(2 / 3)

可見要想當一個真正有作為的領導,是不容易的。你想要的位子得不到,莫強求;強求可能走上邪路,也可能看到別人升官而心懷不滿。心理一失衡,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的。所以與其堅持,不如放棄,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活得快樂一點。

6.由真本事打造高境界

呂與叔嚐言:患思慮多,不能驅除。曰:……如虛器入水,水自然入,若以一器實之以水,置之水中,水何能入來?蓋中有主則實,實則外患不能入,自然無事。

——程頤《二程集》

人生處世,不外乎無為有為兩種方法。王棲雲在這方麵說得最透徹。他說:“無為的人,奉行的是天道;有為的人,奉行的是人道。無為同天,有為同人。就像挑擔子,兩頭俱在就能保持平衡,一頭脫離了就偏了。若是兩頭都脫落了,擔子也就沒有了,卻回到本來之處。”也可以說這是為人們指點迷津。為人處世也能把擔子兩頭都脫去,連擔子也沒有了,這是何等的輕鬆逍遙?又是何等的瀟灑自如?像這樣的態度去對待萬事萬物,自然會通達樂觀,就是在死生的關鍵時刻,也沒有眉頭可皺了。

齊國的相國晏子,將出使楚國。楚王知道這個消息後,便對他左右的人說:“晏嬰是齊國很善於言辭的人,現在正動身來我國,我想侮辱他,用什麼辦法呢?”左右的人出了個主意。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舉行酒宴來招待他。正當大家酒興正濃的時候,兩個差人捆著一個人,走到楚王的麵前。楚王故意問道:“你們捆綁的這人,是幹什麼?”差人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

楚王笑嘻嘻地望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盜,是嗎?”

晏子站起來離開席位,鄭重其事地回答說:“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桔樹生長在淮河以南,是桔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桔樹。桔樹和桔樹雖然長得很像,但它們結出的果實味道卻不大相同。桔子甜,桔子酸,為啥呢?由於水土不同啊!如今,在齊國土生土長的人,在齊國時不做賊,一到楚國就又偷又盜,莫不是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慣於做賊麼?”

楚王聽後苦笑著說:“德才兼備的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現在具有些自討沒趣了。”

一個人能夠安天樂命,把守著自己的本分,則無處不逍遙自在;能夠以達觀的態度看世界,則無往不灑脫自樂。

隋朝哲學家王通,曾上書《太平十二策》,皇上不能取用,於是放棄回家,在家鄉河汾開館授徒,從遠方而來的弟子很多。朝中屢次征用他也不去,楊素對王通非常器重,勸他出來做官。王通說:“我有先祖留下的草廬,足以避風雨;薄田足以夠吃;讀書談道,足可以自樂。願你公正無私治理天下,使時代和順,年成豐收,我也等於受到了賞賜的很多了,確實不想做官。”

元代許衡在臨死前,對他的子孫們說:“我一生被虛名所牽累,竟然不能辭去官職,死後不要請求封諡號,不要立碑,隻要寫上許衡之墓就可以了,讓子孫們明白就足夠了。”這就是他在臨死前悟出的通達的人生觀,他如果再進一步告誡子孫,碑也不必立,以示人生得於大地,還於大地,境界就更高了。

宋代一個叫陳亮的學者,與朱熹非常友好,著有《龍川文集》。陳亮的才氣超群,在淳熙時曾經上書給皇上,極力言談當時的事態,皇上很欣賞,準備封他的官職,他卻謝絕回鄉,並說:“我想為國家打下幾百年的基業,難道是想進官加級嗎?”他的學問在於為人,而不在於求官職,並不以俸祿來改變自己的操守。

白居易的詩說:“莫嫌地窄林亭小,莫嫌家貧活計微;大有高門空鎖巷,主人到老不曾歸。”你有真本事,並且為人通達樂觀,就會天清地寧,不刻意求人接納也會被人接納。

7.確定以什麼姿態與人交際

豈屈伸往來隻是理,……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終。

——程頤《二程集》

曾國藩說:“做人的道理,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就會萎靡,太剛就容易折斷。剛不是說要殘暴嚴曆,隻不過強矯而已,趨事赴公,就得強矯。爭名逐利,就得謙退。”從這裏可以看出曾國藩研究中庸思想的透徹。曾國藩一生為人處世都在恪守中庸思想,他雖居在功名富貴的最高處,卻能全名而歸,全身而終。

據前史記載:商容張開口問老子:“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說:“在。”商容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老子說:“不在!”商容說:“知道這個道理嗎?”老子說:“不就是剛硬的東西容易敗亡,柔弱的東西而能存在的道理嗎?”商容說:“唉!天下的事情完全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