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後來在《道德經》中的一些話,與儒家的中庸思想不謀而合。他說,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幹硬枯槁。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一類。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攻入天下最堅強的東西裏麵去,可以說是無孔不入。普天之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最堅強的東西,卻沒有什麼勝過水了。弱勝過強,柔勝過剛,普天之下沒有誰不知道,就是沒有人去實行。老子認為道的本體是最柔的,所以有無窮的作用。因此,最柔弱的東西可以克製最剛強的東西。過剛必然受折,過於強必然易敗。但老子隻注意到了過強過剛的矛盾轉化規律,但對過柔也會失去作用沒有進行闡述。而儒家的中庸思想,卻注意到了“兩端”,什麼事都不能過激,過及,否則都會失敗,為人處世莫不如此。
人的一生會出現許多變遷。從學校到單位,從此地到彼地,從舊環境到新環境,每個人都少不了這樣的經曆。每有這種變遷,你都麵臨著一個陌生的交際空間,要涉足一個新的交際圈,要重構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段時間就是人際關係的磨合期。在這個磨合期,如果你處之不當,就會與新環境格格不入;處之得直,你就會很快溶入其中。如何有效地度過人際關係的磨合期呢?
擺正自己的新位置。每個人在交際中都有相應的位置,這是交際規律的反映,也是社會規範的要求。不能正確擺正自己的交際位置,在交際圈中必然顯得唐突、冒失、別腳,也會受到社會群體的責怪、怨憤、抵觸、嘲弄、打擊。
交際關係複雜多變,交際者難以一眼窺清,不易正確把握。自己在交際圈中到底處於何種地位。如何調適好自身位置,更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所以麵對新環境、新朋友,第一步你要好好認識自己、評估自己,確定好以什麼麵孔、怎樣的交際基調進入新的交際角色。
某公司總部從分公司調來三名員工,小章照樣我行我素,保持本色,結果在經理眼裏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小吳一改往日孤傲性格,待人唯唯諾諾,謙虛恭謹,結果不僅讓人看輕他,甚至有人懷疑他的能耐。隻有小夏洞察交際環境,不動聲色,妙得自然,不斷調適自己的交際位置,不僅很快進入了新角色,還很快贏得了人們的尊重。擺正自己新位置,是一個精深的過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成功的。這其中需要交際悟性,需要良心的心理素養。保持平常心往往在自己位置調適中起著突出的作用。
人與人相處而彼此接受要經曆一個磨合期,這是一個雙方逐步熟悉,互相適應,彼此認同、悅納的過程。人與人的差異情形萬千,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矛盾和衝突。你作為一個新麵孔,在進入陌生的交際領域的時候,一開始就無所顧忌,目空一切,張牙舞爪,是無法與他人磨合的。這似乎是外向性格者、青年人常有的現象,也是應該克服的問題。采取沉穩的交際姿態才是得宜的,更有助於實現你與新環境的磨合。這是一個以靜觀動的方法,在你自我保留節製中,你會對新的交際環境作個全麵細致深入的觀察和把握,從而有針對性有實效地實現與新環境的契合和交融。表麵上看來這是一種消極的方式,實質上是一種策略,是一種更積極有效的技巧。
事物不可到極點,到了極點就會走向反麵。《易經》中說:“太陽到正中就要西斜,月亮圓了就要缺損。”所以為人處世,最好是剛柔並濟,才是全麵的方法。如果隻能剛卻不能柔,隻能柔不能剛,隻能進不能退,必然受挫。
8.在人之際遇中如何不被命運欺騙
人之際遇,有齊有不齊,而能使己獨齊乎?己之情理,有順與不順,而能使之皆順乎?以此相觀對治,亦是一方便法門。
——《菜根譚》
孔子說:“用折中的辦法而不進行權衡的區別,也隻是和抓住片麵相同。”權,用來區分重與輕,它是指內心明亮能正確觀察辨別事物,因此稱為權。學習到了這個程度,就可“一以貫之”,從而也就排除了個人見解的偏頗。
每個人的際遇各有不同,機運好的可施展抱負幹一番事業,機運壞的雖有才華卻一事無成。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自己又如何能要求機運的特別待遇呢?自己的情緒有好有壞,有穩定的情緒,也有浮躁的時候,又如何能要求別人事事都順從你的意願呢?假如自己能心平氣和來對照觀察,也就是設身處地反躬自問來想一想,這也是領悟人生的一個最好的修養途徑。
楊布問他哥楊朱說:“有兩個人年齡相近,麵貌相似,可是他們卻一個長壽富貴,美名遠揚;一個卻短命貧賤,惡名昭彰。為什麼?”楊朱告訴他:“生死有命,各有不同,你可以任意而為。你想拚命追求,沒有人會阻止你,也沒有人會反對你。日出日落,各忙各的,誰知道為什麼他會那樣?說完了,這都是命啊!”
命,這冥冥之中的力量,誰也無法證明他的存在或不存在,但人還是習慣於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對它進行猜測與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