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優位”思考,精確選擇(21)(1 / 3)

事實是這樣的:當一個人身處逆境時,他常常相信命運;當一個人身處順境時,他往往忘記命運;命運就對那些相信命運的人發生效力。命運是什麼?命運就是一個人的心理承受力,一個人的選擇。一個人做了些什麼事,他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命運不會欺騙他。

相信自己的人,常常把命運當成一個較量的對手,他需要一個對手來證明自己的力量,相信命運的人,常常把命運當成一個救世的菩薩,他需要一個菩薩憐憫自己的軟弱。結果,相信自己的人,他從搏鬥中享受到了有限的樂趣。

不相信自己的人,成了命運的奴隸,他從祈求中滋生了無限的哀憐。

相信自己的人,敢想敢幹,兢兢業業,奮發圖強,大有作為。

相信命運的人,畫地自獄,悲天憐人,畏葸不前,毫無作為。

恒心和毅力是抱一守終,就是死心塌地。如果對事業有一種朝秦暮楚的想法,或者是處於時做時輟的狀態,這樣便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死症。所以孟子說:“一日的曝曬,又以十天的冰凍,沒有能生成的事物了。”又說:“挖井九丈,還不見水冒出來,等於是口廢井。”

《孟子》中有一則寓言說:“宋國有個人,操心他的禾苗長得不快而拔高它,疲倦地回到家中,對家裏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跑到地裏去看,禾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幫助禾苗長高的人,實在是很少的。以為培育沒有益處而放棄努力的,就不鋤草的人;幫助禾苗長高的,是拔高它的人。這就不僅沒有益處,而且還傷害了它。”因此說,我們要養成一種事業的恒心,首先要培養自己一種對事業的熱愛,然後再培養一種不求速達的心理,穩打穩紮,循序漸進。

想求速成,就難以滿足妄想的急切心情,就難以把事業辦好,達不到心理上的要求,就容易灰心喪氣。灰心喪氣就會希望渺茫,就容易輟業或者改行,也就難得有恒心了。

孔子說:“善人,我沒有見到,但是曾經見到過有恒心的人,這也夠了;把沒有當作有,把虛當作盈,這樣的人很難有恒心。”孔子又說:“恒心大,沒有錯處,意誌堅定,同時利也就有所來到了。”

9.心懷善意,為人禮貌

繩墨諜陳矣,則不可欺以曲直;衡誠縣矣,則不可欺以輕重;規矩誠設矣,則不可欺以方圓;君子審於禮,則不可欺以詐偽。

——《荀子》

《禮記·曲禮上》有這樣一段形象的比喻:鸚鵡雖然能學人說話,但仍然脫離不了飛禽的種群;猩猩雖然能學人說話,但仍然脫離不了走獸的種群。現在有人如果不明禮儀,他的心不也是禽獸之心嗎?隻有禽獸不懂得禮儀。所以,父親、兒子共同使用一隻雌鹿也隻能是禽獸而已。因此,聖人興起,教人知禮明禮,並使人們懂得道德仁義。並使他們明白作為一個人和禽獸的惟一區別在“明禮”。明禮便為萬物之靈長,不明禮便與禽獸無異。所以,古人、今人都為一個做人難、難做人、人難做而艱難地活著。殊不知,全在一個“明禮”上下功夫。明禮者會做人,會做人者明禮;明禮者,為人所崇敬,為人崇敬者明達大禮;明禮者,能為社會樹立成功的典範,成功者的思維、言行和事業都在“明禮”之中,不違禮而合於理,合於理而能成於禮。

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又有聖人說:“禮,就是天地的秩序。”禮是德行的外露,是人們作為規範式的法則。大的方麵就是天地的秩序,小的方麵就是人倫的綱紀,以及事物的分別。簡單說來,禮就是人們應事、待人、接物、處世的各種規矩、次序。

禮貌是快樂地做事情的方法。它經常可以替代高貴的情感,不花錢而能贏得一切。盧梭說:“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相待的人們喜悅,懷著善意的人不難於表達他對人的禮貌。”

孔子說:“禮循環流通而沒有偏頗,它抑製罪惡而成全美好。禮是製中的東西,是萬事治理的根本。君子有他的事情,必然要有他的治理方法。治理國家沒有禮,就好比瞎子摸象,長期像這樣能行嗎?如同整夜在暗室中尋找事物,沒有燈光怎麼看得見?如果沒有禮,就是舉手投足都不知所措,耳目也不知怎麼看怎麼聽,進退揖讓就沒有限製……生活起居需要有禮,長幼有秩序,就是閨門之內都要有禮,這樣就能三代和諧;將禮用於朝廷,所以官位都依秩序而論;將禮用於獰獵,所以農事輕閑;將禮用於軍隊,所以軍事技術、軍事力量就有所成功。”

以心意的微妙,說話的措詞,容貌聲色的表示,一舉一動往返之間,都要有禮有節。取舍進退行止用藏的是義禮,當上下左右榮辱生死之時,本末始終先後緩急之際,一旦失去了孔子說的“製中”,這樣的行為不是過頭,就是不及,都不能恰如其分,合乎常理。

人的行為違背常理,就有盜、就有爭、就有奪、就有殺。這樣,社會秩序就會混亂,法律綱紀就會敗壞。所以孔子說:“禮,就是先王們繼承天道,治理人情的東西。”“所以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這裏沒有別的意思,它隻是告誡人們必須知道人的性情,懂得做人的道義,明白利害,明了憂患。能小心翼翼地依禮而行,然後才能成為聖人。什麼是人情?人情就是喜、怒、哀、懼、愛、惡、欲。不學習怎麼能做得恰當?什麼是義?父親慈祥、兒子孝順、兄長友好、弟弟恭敬、丈夫大義、妻子順從、長輩賢德、晚輩恭順、君主仁愛、臣下忠誠,具備這十條的,就是義。講信用修和睦是利;爭奪殘殺是患。所以聖人修治人的七情,修養十義,講信用修和睦,就是崇尚辭讓。奮力爭奪的人,是放棄禮的人,對他還有什麼方法來治理呢?人們都要生活,人的大欲就會存在。死亡貧苦,這是人們最討厭的東西,也會存在。所以說欲望與厭惡是人們心中的大弊端,人藏起了這個心,就不可測度。美醜都在他的心中,就是看不到他的真心。要想專心研究這些道理,舍棄了禮又能怎麼樣呢!”“治國不依照禮,這就好像種莊稼的人沒有農具。恪守禮而不能遵行義,這就好像下了種子卻不肯鋤草管理。強調禮的實行,實行了卻不合乎仁義,這就好像對種子實行了鋤草管理,卻無法收獲。合乎仁義,以安守仁義為快樂,這就好像稻子收獲了卻不能食用。以安守仁義為快樂,卻不能通達與順應,這就好像食用了糧食身體卻沒有得到營養。四肢端正,肌膚得到充實,這就是人的正確之處了。父子情深,兄弟和睦,夫婦和順,這是家庭的好處。大臣守法,小臣清廉,官職有次序,君臣相互尊重,這是國家的好處。”以上是孔門以禮律己、以禮製世、以禮待人、以禮治國家平天下的精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