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優位”思考,精確選擇(21)(2 / 3)

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麵照出他人的肖像的鏡子。孔子又說:“說到做到,就是禮。”《易經》中也說:“雷在天上,響聲極大,君子不是禮的不履行。”禮的本質,是自中而發,自內而生,然後表現在外,而又是從外製、外煉而又歸向內正的東西。這樣內外雙製,使所有的道德行為,通過日常生活變成一種習慣與行為。這種習慣與行為,通過很長時間,逐步成為一種上天賦予的本能行為,不必勉強做作,雖然在生死之際,也能神情自若,視死如歸。如果人們都能做到這些,不僅極少貪汙墮落、結黨營私、偷生怕死之徒不出現,就是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的事也少見。孔子又說:“不知禮的人難在社會上立足。”孔子在這裏所說的立足,不僅立自己,更要立大家、立所有的人。因此說:明確道理,持守禮義,是做人的大根本。

10.如何避免自己囚禁自己

景不為曲物直,響不為惡身美,是以聖人明乎物之性者,必以其類來也,故君子繩繩乎慎其所先。

——《管子》

《管子·宙合》篇所謂“中正者,治之本也”,《白心》篇所謂“和以反中,形性相葆”等等,都與儒家的中庸之道有相通之處。

在商品社會裏,人的品德和功績也是無形的財富,要想擁有它,也非易事。《論語》說:“一個受了教育有知識有頭腦的人,不可以沒有寬廣的基礎和強忍的毅力。因為無論是自己有建樹,還是以天下為己任,都是一副沉重的擔子,挑上這副擔子,一直到死才放下,沒有寬廣的基礎和強忍的毅力,是不行的。”

梁啟超曾有一句很有名的話說,“文學有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博大,包含各方麵的內容,如心地寬宏,胸襟開闊,如識見廣博,學問深厚,如善於團結人,朋友遍天下,等等,千頭萬緒,千難萬難,碰了釘子就縮頭,不行。多少事都是因為缺乏半途而廢的!孫中山的一生,就是這種強毅不屈的典範。多少次一敗塗地,心血付諸東流,但他同樣有多少次振作奮進,從頭再來,直到推翻帝製,建立民國,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有些人原本能成就大事,建立大業,但往往失敗了,其原因在於這些人不被他人接受與支持,他們有主觀猜疑之心,有固執己見之心,有自私之心。

內心始終將“我”擺在第一位,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比別人有本領,於是滋生自高自大的念頭。宋代薛文清說:“人有這樣的毛病那樣的毛病,就是因為有‘我’。麵臨一件事時,隻想自己富有,隻想自己高貴,隻想自己平安,隻想自己快樂,隻想自己健康,別人是否貧賤、苦難、危險、艱辛,不去體貼,漠不關心。這樣,和動物有什麼分別?克製自己,對人公平一些,對事公正一些,就會到處受歡迎,到處受尊敬。”

人最難消除的是私心。消除私心,在口頭上說說容易,實際做起來則難。有誰不對自己懷著私心,不對子女懷著私心,不對父母懷著私心。有私心,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對做事來說,私心是禍害。怎樣戒除私心呢?可以從事上去掉,從理上去掉,從心上去掉。天下越是為自己著想的人,越失去自己;越自私的人,越得不到。老子說:“天地能長久地存在。就是因為它們為自然存在而不是為自己存在,所以能夠長久地存在。懂‘道’的聖人將自己置於大眾之後,反而能得到眾人的擁護和愛戴;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的生命。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而成全了自己的事業嗎?”大公能成就大私,無我能成就大我。做到舍己為人,舍己為天下,才有大我的存在。如果一切以自我為出發點,最後成就的隻是小我;如果一切以公正為出發點,以公正為立身、立業、做人、做事的原則,則大有收益。這就是戒除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