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心要戒除。有的人稍微有些才華,稍微有些成就,就容易滋生驕心。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尤其容易產生驕心。領導手操名利、賞罰、升降大“權”,可以使人富貴,可以使人貧賤。這些權力能使領導傲視天下,主觀地認為他就是主宰,進而產生奴役別人、師臨別人的態度。這是領導者最大的忌諱。奴役別人,隻會招來奸詐之徒;師臨別人,隻會招來犬馬之才。
戰國初期,魏太子擊在路上遇到了大臣田子方。太子擊向田子方恭敬地敬禮,但田子方隻看了太子一眼,沒有還禮。太子以為田子方看不起自己,不高興地問:“請問是貧賤者可以驕傲,還是富貴者可以驕傲?”田子方笑著說:“當然是貧賤者可以驕傲。富貴者怎麼敢驕傲?國君驕傲,會失去民心;大夫驕傲,會引人反感。貧窮的人,可以輕易地離開一個國家。因此,尊貴榮達之人不可有驕傲之心,貧賤的人卻可以自尊自傲。”一席話說得太子擊心服口服。所以老子說:“自我標榜的人不能顯明,自我誇耀的人不能顯揚,自以為是的人無法立功業,自高自大的人不能做領導。以道的觀點來看,這些行為隻能稱做剩飯贅瘤。正因為這些行為令人厭惡,所以追求道的人不肯去做。”做人做事,不能自我標榜,自以為是。
戒除偏心同樣重要。天玄子說:“要戒除偏心,隻有用公心對待別人,用正心處理事情,用平心決斷理義,用虛心應付萬物。”這樣,心靈自然虛靜靈明,不偏不倚。人心不能出擊,不能隱蔽,不能固執,不能執著。出擊就會勞累,隱蔽就會晦暗,固執就會呆板,執著就會拘泥。
人不能使心靈變得端正,就是有偏心存在。人不能使心靈變得爽直,就是有邪心存在。好惡之心,人皆有之;知見之心,人皆有之;愛憎之心,人皆有之。一個人存在這些心理,必然會執著,執著就會拘泥。這是產生偏心的根源。
欺心不戒除,處世不會成功。真誠能粉碎欺騙,忠誠能粉碎虛假,真實能粉碎奸詐,呆拙能粉碎智巧。所謂欺心,也就是偽心、假心。一個人懷著虛假之心,就不可能有真誠之心。心不真誠,就會去欺騙。《大學》告誡人們,“不要自欺欺人。自欺欺人的人不僅可恥,而且沒有道德。”
人可欺,心不可欺;心可欺,天不可欺。我們每做一件事,別人都會看到,都會聽到,“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一件壞事,一句謊言,能欺騙一人,不能欺騙十人,不能欺騙百人,更不能欺騙所有的人;能欺騙一時,不能欺騙一生,不能欺騙一世,更不能欺騙千百世。做人肩負重大使命,做事心係事業盛衰,所以上不能欺騙蒼天,下不能欺騙大地,內不能欺騙自己,外不能欺騙別人。存心動念之間,舉手投足之際,光明磊落,沒有什麼不可公開的,沒有什麼不可言說的,這才稱得上適當。
妒心是一種最普遍的心理。王安石因推行變法而被排擠、打擊、詆毀,事後他感慨地說:“詆毀生於嫉妒,嫉妒生於無能。”詆毀與嫉妒,曆來是有識之士深惡痛絕的。做人沒有嫉妒之心,沒有詆毀之心,心境自然豁達大方、光明磊落,與人相處自然融洽。
然而,隻要是人,就難免嫉妒之心。但是,嫉妒不會傷害他人,隻會給自己帶來不利。做人做事應戒除嫉妒心。有功勞而推給別人,這樣就沒有嫉妒心;有先人後己的德操,這樣就沒有嫉妒心。以包容天下作為誌向,沒有半點嫉賢妒能、好大喜功的心念,容納每個人才、尊重每個人才,何愁工作不能展開?因他人有特長而製裁他,因他人有善舉而詆毀他,因他人有賢才而陷害他,因他人有成績而抑製他,以這樣的心態和舉止來做事,還有誰心甘情願地服從指揮呢?
現在許多人被傳染上浮躁症,處事常常是得不償失,所以戒除躁心也是一項人生自我修煉的課程。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躁心來自急躁,來自輕浮,來自競爭。急躁、輕浮、競爭,傷害公理,敗壞事業,不能應付紛繁複雜的環境,不能進行周密細致的思考,容易滋生躁心。隻有靜心才能戒除急躁,隻有澄心才能戒除輕浮,隻有安心才能戒除競爭。
11.相信每個人都是優秀的
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
——《菜根譚》
曾國藩說:“天下之事,有其功必有其效,功未至而求效之遽臻,則妄矣。”一個憑一時感情衝動和興致去做事的人,等到熱頭和興致一過,事情也就跟著停頓下來,這哪裏是能堅持長久奮發上進的做法呢?一個從情感出發去領悟真理的人,有時能領悟有時也會被感情所迷惑,所以這種做法也不是一種永久光亮的靈智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