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劉邦同項羽先後到達關中時,劉邦的十萬大軍駐紮在灞上,項羽以四十萬大軍駐紮在新豐鴻門,項羽正憤怒地想攻擊劉邦。這時如果開始攻擊,消滅劉邦則易如反掌。劉邦自知敵不過項羽,便向張良討教計謀。張良疏通項伯之後,劉邦便帶著百多人,騎馬到鴻門拜見項王。劉邦拜見時說:“臣下我對將軍,願同心協力攻殺秦煙,將軍您戰河北,臣下我戰河南,然後不敢自作主張,先入關破秦軍,得等您到後才能決定。現在有些小人們卻說,將軍與臣下我有隔閡。”因為劉邦能抑製自己而稱臣,對項王很恭敬,所以喚起了項羽的自尊心。雖然在宴席中,範增和項莊數次想殺掉劉邦,而項羽始終不同意這麼做。後代人們說劉邦沒有受到殺害,就在於他能壓製自己,讚揚他人,才躲過這一劫。
一般情況下,單獨交談時的稱譽,還不如在坐時,當著眾人對他的稱譽。最好的方法是他不在時,在大庭廣眾這下對他的稱譽,這會使你所稱譽的對象受到莫大的鼓舞。另外,一個人的說話和聽話的態度,也足以恭維人,也能讓他服服帖帖地傾向你。
大觀園裏薛定釵和林黛玉相互心存矛盾,使小性子的林妹妹對世故圓滑的寶姑娘既鄙視又嫉妒,對她的言行舉止常常嗤之以鼻,反唇相譏。可有一次寶釵批評了黛玉,黛玉不僅心服口服,日後還“大感激”寶釵,以為“往日竟是我錯了”。那麼,寶釵究竟是如何使黛玉“心下暗服”的呢?
有一次酒宴上,眾姐妹們行酒令,慌亂中黛玉脫口而出《牡丹亭》中一句唱詞。在當時,《牡丹亭》在禁書之列,閱讀是犯忌諱的。寶釵覺察後,暗記在心,事後單獨找黛玉進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談話,致使黛玉大為感動,竟改變了對寶釵“心裏藏奸”的看法。
寶釵的作法極好地保護了黛玉的自尊心,其一,她注意選擇糾正對方錯誤的時機。當她聽黛玉念了《牡丹亭》唱詞之後,隻是“回頭看看他”,並未聲張,也沒在事後匆匆進行批評,而是事隔數日才找黛玉談。這與黛玉的“若是你說了那個,我再不輕放過你的”態度相比,自然是大度多了;其二,注意形成良好的談話氛圍。寶釵用玩笑的口氣開頭:“你跪下,我審審你”,“你別裝憨”,而並不一本正經,非鬧了個一塌糊塗不可;其三,以心比心,平等相待。寶釵見黛玉央求“不要告人”,她並不往下追問,而是推心置腹地說:“你當我是誰?我也是個淘氣的,怕看正經書”,而後又講了一番作封建淑女應遵循的立身準則,最後說:“既認得了字,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寶釵這番話,將人比己,以己替人,縮短了自己同黛玉的距離,達到心理相容,思想上產生共鳴。如果寶釵自以為真理在手,居高臨下,不懂得喚起和保護黛玉的自尊心,談話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13.怎樣讓上司喜歡與認可你
得誌在喜,不可不戒。
——董仲舒《春秋繁露》
對於許多聰明人來說,人生的最大害處不在外部,而在自己。一旦做出一番事業,就難免要居功自傲,而這樣做的下場往往比無所作為的人更慘,更不社會和他人接受與容納。所以,一個有修養的人,應該知道“道不遠人”的中庸處世智慧。因此古人很注意,不論任何好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絕對不可以功高蓋主,否則輕的招致他人怒恨,重的甚至惹來殺身之禍。自古以來,如果能與別人共同擁有完善名凶,就可以避免意想不到的加害,事實證明,隻有像張良那樣功成身退,善於中庸的人才能防患於未然。同樣對那些可能玷汙行為和名譽的事,不應該全部推諉給別人,主動承擔一些過錯,引咎自責,具備這樣涵養德行的人才算是完善而清高的人。
漢元帝劉爽上台後,將著名的學者貢禹請到朝廷,征求他對國家大事的意見,這時朝廷最大的問題是外戚與宦官專權,正直的大臣難以在朝廷立足,對此,貢禹不置一詞,他可不願得罪那些權勢人物,隻給皇帝提了一條,即請皇帝注意節儉,將官中眾多宮女放掉一批,再少養一點馬。其實,漢元帝這個人本來就很節儉,早在貢禹提意見之前已經將許多節儉的措施付諸實施了,其中就包括裁減宮中多餘人員及減少禦馬,貢禹隻不過將皇帝已經做過的事情再重複一遍,漢元帝自然樂於接受,於是,漢元帝便博得了納諫的美名,而貢禹也達到了迎合皇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