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誠,需要一點勇氣。你或許會說,原本也並不想錯,而錯了,已經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多數人在做事之前,想到的是積極的一麵,極少會去想“錯”的本身,結果,當事情真的出了錯,思想上卻無法積極麵對。
所以,我們需要一些勇氣,明白自己的目的是處理事情,而不能把事情搞大,能這樣想的話,就會有勇氣。吱吱唔唔的,會讓人感到你是在“編故事”。而坦誠地對待問題,效果會更佳。詳細說明事發背景,表達得越仔細越好,包括你介入此事的時間、心態和認識角度,以及你當時的計劃,以讓大家看清真實的一麵。千萬不要含糊其辭,簡單地陳述事發背景。
沒有什麼不好張口的!也不必擔心說出真相來,別人會瞧不起自己,開誠布公地說出一切,上司會感到你具有專業道德,有承擔責任的勇氣和精神。
你不妨提出自己的處理意見,並積極聽取大家的建議和意見。如果你是做完了以上步驟,卻沒有提出方案,上司常常會覺得你的價值也就那麼一點。說不定他看問題的角度,與你有很大的分歧。關鍵是你能否與他產生排解問題的共識,不聽他的意見,你又怎能讓他順心,怎能將工作做好呢?
事情做了才會錯,不做是絕對沒有錯的,但在過失中要善於思考,找出其中的教訓,並告訴上司,通過說出受到的啟示,以讓自己的想法和上司的想法保持一致,以減少上司對你的成見。所以把握了心理平衡點,來看錯誤,會發現它不見得就是壞事。
告訴上司,造成事情的過錯是自己的不對,但過錯中也有正麵的因素,將正麵的東西放大出來,讓上司真正看清你在這次過錯中,也確實帶來了一些好處,讓他對哪些問題要注意心在有數。
同種錯誤不犯第二次。上司會給員工犯錯誤的機會,但是不會容忍下屬犯同樣的錯誤。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聰明人的可貴之處不是他們不犯錯誤,而是能在犯了錯誤之後,接受教訓,總結經驗,不犯第二次。我們要培養這種素質,犯過一次錯之後要敢於說:“這是我第一次犯這個錯誤,也是最後一次。”接下來的事就是一定要將自己的承諾兌現!
8.士為知己者死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中庸》
善解人意,以誠感人,是衡量領導是否從心理上打動下屬的一個重要方麵,惟其如此,領導才能深入屬下的心靈深處,真真切切地把下屬當作人來任用,力戒把下屬當作機器人擺置。惟有善解人意,才能用人至深。
作為領導,你到底對自己的下屬認識有多深?即使曾在同一單位相處五六年之久,有時也會突然發現竟然不曉得對方的真麵目,尤其自己的下屬對他的工作有怎樣的想法,或者他究竟想做些什麼,這些恐怕你都不甚清楚吧!結婚很久的夫妻,有時也難免彼此有所誤解,所以,一位領導對他的部屬未能有充分的了解,實在不是意外的事。作為領導,應時刻不忘提醒自己對部屬“毫無所知”,懷有這種態度,才能不忘處處觀察部屬的言行舉止,才能真正了解他。
一個領導,常為了不能知悉部屬而傷透腦筋。“士為知己者死”,充分了解部屬,成為他的“知己”,可使部屬為公司盡全力。如果領導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無論是在工作或人際關係上,都可以列入第一流的領導。
三國時,東吳孫策、孫權兄弟用人,有十分高明之處。孫策活捉了太史慈後,親自為他鬆綁說:“你是青州的名士,隻是跟隨的主人不適合你自己,我現在是你的知己,你不必擔心在我這裏不如意。”張昭擔任長史時,北方士大夫來信說了許多讚美張昭的話,孫策聽到這些話後,高興地說:“管仲擔任齊國丞相的時候,使齊國完成了霸業;而今張昭這樣的賢能之士,我用了他,他建立的功名不也有我的一份嗎?”正由於孫策善於用人,與文武百官情投意合,才招攬了許多人才。
孫策死後,孫權繼承了東吳王位。孫權對大將軍甘寧的粗暴脾氣非常惱火,呂蒙勸他說:“難得有甘寧這樣善戰的大將!”孫權從此以後善待甘寧。劉備進攻吳國時,有人傳話給孫權,說諸葛亮家兄諸葛謹暗暗派人前往蜀國,孫權卻說:“我和子渝有生死之交,他不會負我,就像我不負他一樣。”
孫權任吳王時,從不袒護自己的過失。有一次,他準備派張彌、許晏乘船從東海北上至遼東,去招撫加封公孫淵。張昭竭力勸阻,孫權聽不進去。後來,派去的張彌、許晏二人果然被公孫淵殺害。孫權自感慚愧,親自登門向張昭道歉。過了好久,張昭才由兒子扶著出門相見。孫權請他上車,一同回宮。回宮後,孫權向張昭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孫氏兄弟的用人之道就是:引為知己,以誠相見,以意氣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