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和為貴”,誠信做人的準繩(3)(2 / 3)

10.不要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是恕。前者盡於自己,後者推己及人,從而成為孔子倫理道德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仲弓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出門在外就像會見貴賓一般,役使民眾就像承辦大祭那樣認真。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於別人。在官府裏做事無人怨恨,在家族中辦事也無人怨恨。”

仲弓說:“我雖然不聰明,請相信我一定要奉行這些教導。”

孔子的回答似乎與顏回問仁的答案是兩回事,其實是有聯係的。這裏的仁,著重於敬、恕。“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是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個人修身而言,這是對行為的一種約束;從為政治國而言,它限製了過分殘暴的政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一種“克己複禮”的行為。

孔子認為弟子冉雍有帝王之器,在學生當中可以當大領袖的人物。他來回仁,孔子告訴他的仁,就是由內心修養的道,發揮到外麵做人做事的用,尤其是在政治領導原則下的“待人”之用。他告訴仲弓說:“出門如見大賓”,這在仁的修養就很難了。出門到外麵去,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處仁的道理:對任何一個人要恭敬,有禮貌,不能看不起任何一個人。看到任何一個人,都像看到貴賓,很有禮貌,很誠懇的,尊重任何一個人。尤其作為一個領導人,更應該如此,這是領導人的學問。當一個小小幹部,馬馬虎虎還不要緊,當主管的則對任何一個人,即使對下麵也應如此,非常尊重人家,這是很重要的修養。

自己所不願意的事情,也替人家想想。我們普通一般人,大概都是這樣:自己不願意的,都推給人家,這是普通人的心理,人之常情,沒有什麼大錯。不過假使我們要行“仁”道,擴充於為政之間,處人處事之際,那就不同了。你自己不願意的,就要想到別人也不願意。怎樣使得人、事至於平和,就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說過:“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這個“怨”字包括兩點: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別人。這是人生哲學。我們每個人,自己心中都有好多的怨,即使對別人沒有怨,也會怨自己的命真不好,碰到這樣的時代,這樣的環境。這是對自己的怨。

人與人相處,同事相處,上司與下屬相處,彼此之間無怨恨心,沒有什麼遺憾的事,這個非常難。在原則上要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願意做的,也應替部下設想,在他也是不願意做的。譬如一個任務交下去,要告訴他,這是很痛苦的,要抱犧牲精神的,你願意不願意?這是在行政之間。當然,領導部隊作戰時,那情形又不同,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為什麼有人會如此友善地考慮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種下什麼,收獲的就是什麼。

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到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

《文子·符言》道:“人之情,心服於德不服於力。”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而且,進一步說,你所釋放出來的每一種思想的後果,都會回報到你身上。因為你對其他人所有行為,以及你對其他人的思想,都經由自我暗示的原則,而全部記錄在你的潛意識中,這些行為和思想的性質會修正你自己的個性,而你的個性相當於是一個磁場,把和你個性相同的人或情況吸引到你身邊。

確切地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文明。一個人真正成為文明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這是很高很難做到的要求,所以我們目前的社會總是在反複提倡“精神文明建設”。

人能像考慮自己、為自己著想那樣來考慮別人、為別人著想,就可以進入“文明”層次了,就真正有點精神文明了。這一點推廣開來,對於整個社會,意義是很了不得的,那樣就實現了全球一家,實現了理想國。

我不願別人加到我身上的事,我也不加到別人的身上。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孔子的弟子子貢說他能做到,孔子卻說:“非爾所及也。”子貢在孔門弟子中是一個全才,他比孔子小31歲,出身於商賈之家,後來在魯國季孫氏手下做了不小的官,據說孔子晚年生活得以維持,子貢出不了少的力。孔子死後,子弟們多是服心喪三年,即待師如父,內心服孝三年,子貢卻在孔子的墓旁搭了一茅棚子,親自在那裏守孝三年。在風水先生中還傳說,孔子的墓地原先選在葬少皋帝的地方,但子貢看了後認為那隻是一個帝王的風水,孔子是千古聖人,那處風水不行,然後才選了曲阜孔子墳墓所在的那塊風水聖地。孔子不稱許子貢,可見推己及人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