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發現,那些經曆過貧賤、困難、挫折、痛苦的人,因為自己對這些東西有體會,所以為別人著想還容易一點。一帆風順的人、條件優越的人、有名望地位、才高力大的人,辦起事來碰釘子時少,走起路來抬轎子的多,自己達到目的很容易,為別人著想就不那麼容易了。甚至,隻要有一點權力的人,在運用這點權力時,為別人著想都不太容易做到。機關坐辦公室的人,想不到前來辦事的人的困難;超市站櫃台的人,不願體會購物者的心情;醫院做醫生的人,不善體貼病人……當然,相反的情況也有,不過前者更普遍些罷了。
有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它也是一切道德,特別是公共道德的基礎。如果人們心中都隻有自己,完全不顧他人,那也就不會有公共道德”。現在社會上許多不良現象,都與缺乏恕人的思想有關。這一點也是任何民族、任何社會、任何時代所普遍適用的,人類社會生活中應該普遍遵行的基本的公共生活準則。
有一個企業討論什麼是“文明”的標準,他們的回答是,時時想到他人就是文明。這個回答通俗而又生動地反映了文明的本質。精神文明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有了社會生活,就需要有一定的規範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也要求人們自覺遵守這些規範,使自己的行為有利於而不是妨礙社會生活的發展。換句話說,就是要求人們時時想到他人、想到社會,這也就是文明的要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做人準則,正是反映了文明和這個最基本的精神。
社會生活愈發展,人與人的關係愈密切,對文明的要求也就愈高;就愈要求人們自覺地把自己放到社會中,想到自己言行的社會影響,想到社會和他人。在現代世界已經愈來愈成為地球村的情況下,人們的一舉一動都與社會、與他人有著密切的聯係。
11.保留一顆敏感的知恥心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
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人貴有“羞恥之心”。知羞恥,是為人從政的崇高美德。一個人隻有知羞恥,才能風霜高潔。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無羞惡之心,非人心。”可見做人、為政,不可一刻忘卻恥字,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樹立正確的榮辱觀,以廉潔從政、艱苦奮鬥為榮,以貪汙受賄、奢侈腐化為恥。
《詩經》是我國西周至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民歌和朝廟之樂的選編,其中有廉恥之說。如《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其大意說,看那老鼠還有一張皮(喻為臉皮),人豈能沒有尊嚴廉恥;如果一個人不識尊嚴廉恥,還活著幹什麼?
儒家認為,人不論做任何事都要有羞恥之心,尤其是那些為政者,如果失去了廉恥,那將是非常可怕的。羞恥之心是“立人之大節”、“治世之大端”。“恥”的基本義項是“恥感”,就是指人在做了自己明知不應該去做或被人勸說去做不應該做的事時,心裏就湧起逆向情感、逆向意識,感到臉麵愧怍,甚至無地自容,繼而翻然改正。
儒家既然堅持人應當踐行“仁、義、禮”倫理體係,“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如果有人“言過其實”,行為背離了“仁道”,儒家便認為他們應當感到可恥,所以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孟子也認為人應當堅持道德,不可以油嘴滑舌,“為機變之巧”:“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儒家賦予士一種“以道濟世”的使命感,認為“士應當追求“以道濟世”的目標,而不應當追求物質的享受:“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以議也。”《論語·裏仁。
所以,孔子讚揚子路“衣敝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以為恥〈子罕〉。值得一提的是:儒家重視的是“樂道”,而不是無條件的安貧。儒家以為:個人出仕的主要目的是以道濟天下。在邦有道之時,個人理應出仕;如果無能出仕,而身居貧賤,那是可恥之事《論語·泰伯》。反過來說,徜若邦無道而個人身居富貴,領取國家俸祿(穀),卻屍位素餐,一無作為,“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或甚至是浪得虛名,“聲聞過情”,更是十分的可恥。
儒家鼓勵人們用“好學、力行、知恥”的方法“修身”,目的在於培養能夠踐行“仁道”的“君子”。
在中國和外國文明史中,許多賢能聖哲、誌士仁人,對“恥”有精辟的見解。管仲把“恥”字提高到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他說:“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四維張,則君令行……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廉恥四字是治國的大綱,如果沒有了它,這個國家就要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