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和為貴”,誠信做人的準繩(4)(3 / 3)

鬆下幸之助說:如果我們能承認品質各有差異的客觀存在,便會對彼此的差異感到快樂。你有你的思考方式,我有我的思考方式,若是我們都能互相學習,彼此寬容,冰能一團和氣。

無論彼此有何不同,你我都有各有長處與缺點,如果我們能學習別人的長處,讚美別人的長處;努力改正自身的缺點,含蓄地指出別人的缺點,即可共同提高水平。不必去批評責難,也不必去互相排斥,更不用懷疑別人是否出了毛病。能做到此境界者,才是真正的君子。

砂糖是甜的,精鹽是鹹的。它們是味道的兩極,互為正反,如果想要使食物嚐起來是甜的,隻要加點糖就可以了。然而事實上若我們再加入些鹽,反而更能增強砂糖的甜度與味道。這是因為調和了互為正反的兩種味道而產生的一種新鮮滋味,這正是造物主絕妙的安排。

事物都有對立,都有正反。有對立的關係,我們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才能體會得出那種類似砂糖裏加入了鹽的滋味。

所以,與其苦思如何去排除那些揮之不去的東西,還不如苦思如何去接納、調和它們。如此,必能產生新的天賜美味,而康莊大道也就在我們麵前展開了。

一般人往往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憑自己的意誌來促成或斷絕。但事實並非如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個人的“意誌”或“希望”所能左右的,而是由一種超越個人的意誌或希望的力量來決定的。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應該珍惜自己的人際關係,心中常懷感激之情,在任何不平或不滿之前,先以謙虛的態度想到彼此的緣分,然後以喜悅的心情,熱忱的態度對待對方。如果每個人都能這樣,必然可以產生堅強無比的力量,使社會由混亂變成和諧。

4.不要直接地攻訐他人

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荀子》

孔子提出“兩端”即承認事物都有它對立的矛盾,他稱讚舜的處理矛盾的辦法,是“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即量度以取中,無過無不及,采取折中的辦法,不要作得太過,也不要作得不夠。史墨曾提出過“物生有兩”的命題,不但承認事物是存在著對立麵的矛盾,而更強調的是矛盾鬥爭的絕對性和矛盾轉化的必然性。“高岸為穀,深穀為陵”,“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無論自然界和現實社會,他都看到了矛盾的雙方向相反方麵轉化的現象,並且都給以肯定。孔子卻不是這樣,他雖然承認事物有矛盾的“兩端”,卻希望用適當的辦法加以和解。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呻吟語》中說:“責人要含蓄。”在指責他人過失時,最好不要一次把心中想要說的話完全表達出來,這是為人處世的名訓。《菜根譚》中也有“攻人之惡,毋太嚴”的教訓。

此外,《呻吟語》還具體地指出:“指現他人之過,需要稍作保留。不要直接地攻訐,最好采用委婉暗示的譬如,使對方自然地領悟,切忌露骨直言。”並舉例說:“即使是父子關係,有時挨了父親的罵,也會無法忍受而頂嘴,更何況是別人呢?”父子血緣關係,不能割舍,但朋友就不是這樣了,過激的言辭很可能就會斷送友誼。

有一個青年,婚後有了孩子,在別人眼裏,這是個多麼美滿幸福的小家庭,然而,他總覺得自己的家庭與他見到的豪門望族相比,顯得太土氣了。於是,他告別了妻兒老小,終年在各地謀生,處心積慮地掙錢。年長日久,他妻子到家庭毫無生氣,盡管有了更多的錢財,卻無異於生活在鑲金鍍銀的墓中。小孩子長大了,卻不知道叫爸爸。後來,爸爸終於回來了,可是,卻成了一個衣衫襤褸、垂頭喪氣的人。他在一次大賭博中破了產。孩子望著這位淚流滿麵的“陌生人“,驚異地說:“要飯的,我媽媽不在家,待會兒,她買好吃的回來了,再給你吃吧!”

妻子回來了。她是位忠賢惠的婦人。丈夫走時除了留下些錢外,留給她的更多的是無盡的思念與牽掛。孩子醒了,她把含淚的目光定格在天花板上,心被空虛和擔心咬噬著。別人的家庭笑語歡聲,而她的家裏卻冷清沉寂。

丈夫泣不成聲地說:“完了,一切都完了,我的心血全被那幫賭徒吸幹榨盡了,我沒有活路了,我的路走完了,我後悔死了。”

妻子聽完丈夫的話後,沒有責備他,輕撫起他的頭發,臉上露出了幾年來從未有過的微笑,說:“不,你的心終於回來了。這是我們全家真正幸福生活的開始。隻要我們辛勤勞動、安居樂業,幸福還會伴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