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和為貴”,誠信做人的準繩(6)(1 / 3)

不久,林肯真的把蔡斯收進了自己的內閣,蔡斯的確如銀行家所說的,是個狂傲的家夥。不過,林肯很器重他,因為他是個大能人。林肯任命他為財政部長,並盡力與他減少磨擦。

蔡斯狂熱地追求最高領導權,而且嫉妒心極重。他本想入主白宮,卻沒有成功,他不得已麵接受了財政部長職務,而內心對林肯很忌恨。一天,《紐約時報》主編亨利·雷蒙特來見林肯。當他談到蔡斯正在狂熱地追求總統職位的時候。林肯給他講了一個小故事:“雷蒙特,你不是在農村長大的嗎?那麼你一定知道什麼是馬蠅了。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個農場犁玉米地,我吆馬,他扶犁。這匹馬很懶,但有一段時間它卻在地裏跑得飛快,連我這雙長腿都差點跟不上了。到了地頭,我發現有一隻很大的馬蠅叮在它身上,於是我就把馬蠅打落了。我的的兄弟問我為什麼要打掉它。我回答說,我不忍心讓這匹馬那樣被咬。 我的兄弟說:‘哎呀,正是這家夥才使得馬跑起來的嘛!’”然後,林肯意味深長地說:“如果現在有一隻叫‘總統欲’的馬蠅正叮著蔡斯先生,那麼隻要它能使蔡斯的那個部不停地跑,我就不想去打落它。”

人們在處世中會發現,往往心地仁慈博愛的人,由於胸懷寬闊舒暢,所以能享受豐厚的福祿而且長久,事事都有寬宏大量的氣度;反之心胸狹窄的人,由於眼光短淺思維狹隘,以致所得到的利祿是短暫的,落得凡事隻顧到眼前而臨事緊迫的局麵。

9.如何增強自己的實力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 朱袞《觀微子》

《中庸》上說,“修養人道要用仁的美德”,“聖人把修養人道當作對人民的教養”。為人處世那些優良正確的準則,就是“建立人的基礎是仁和義兩種美德”,“處事中正,就是通達的道理”。遇事公正處理,得中切要,成為通達的道理。這就是說,把完全優秀、中正不偏的準則,推廣運用到天下各方都正當而沒有錯誤。

首先,立身處世不可太自命清高,對於一切羞辱、委屈、髒汙都要適應並能容忍得下;與人相處不可善惡分得太清,不管是好人、壞人、聰明人、愚笨的人都要習慣以至包容。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助成別人的壞事。小人恰恰與此相反,他們不願成全人,卻會忌妒人。”

人與人有別,各自為一個體;但人與人又不能不彼此相聯相通,結成一個整體。不願道人之善、成人之美,卻生就一雙鱔魚眼睛、一副雞腸小肚,挑剔人,說道人,嫉妒人,壓製人,這樣的人就像一個錐子,對群體的危害是很大的。而那些不說人之過,不矜己之能,能幫助人,成全人的人,就像一塊平整方正的大石頭,砌在哪裏,都能使整個建築穩固平實。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孔子為什麼以成人之美與否來區分君子和小人了。

在許多寺廟裏,我們都能看到這樣一尊菩薩——彌勒佛。在經典上,他的原名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這尊佛代表著充滿希望和喜悅的未來。他袒胸露腹,肚子滾圓凸出,笑口常開,表現了寬容的生活智慧。

傳說彌勒佛曾來到中國,化身為布袋和尚契此。契此生得矮胖,肚子奇大,經常用根竹杖挑著一個大布袋,在鬧市中頻頻出現,麵帶笑容,四處化緣。布袋和尚的生活態度表現了人生的達觀與寬厚。他圓寂後,人們便根據他的樣子來雕塑彌勒的聖像。彌勒佛像透過象征式語言,表達了深奧的彌勒法門:笑容表現了對未來的希望和愉悅的心情,方耳象征著福氣,大肚表示寬厚能容。

晉代丞相王導一天頭枕將軍周覬的大腿睡覺。王導指著周覬的肚子說:“你肚子裏裝了什麼東西?”周覬說:“我肚子裏什麼都沒有,卻容得下像丞相這樣的人幾百個。”聽了這句話,王導並不認為周覬在侮辱他。

法國作家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寬闊的是胸懷。”以肚量襟懷比喻人的寬容,歌頌人的氣度,中外盡然。

在事業上建功立業、取得成就的,絕非是那些胸襟狹窄、小雞肚腸、謹小慎微之人,而是那些襟懷坦蕩、寬宏大量、豁達大度者。

宋真宗時,有個以度量聞名的宰相王旦。王旦十分愛清潔。有次家人烹調的羹湯中有不幹淨的東西,王旦也沒有指責,隻吃飯,不喝湯。家人奇怪地問他為什麼不喝湯,他說,今天隻喜歡吃飯,不想喝湯。還有一次飯裏有不幹淨的東西,王旦也隻是放下筷子說,今天不想吃飯,叫家人另外準備稀飯。

如果說忍耐多少摻雜了無可奈何的作料,那麼寬容則是發自內心的襟懷坦白。人的成熟表現在性情上的溫厚平和,歲月的烘烤不知不覺地蒸發了心靈中多餘的水份,使虛涵的胸懷不至於動輒濫觴,而外麵投來的石子也難以激起太大的水花和波紋。寬容別人也就是寬容自己,不苛求別人也就是不苛求自己。在這個過於擁擠的地球上,在情感的潤滑劑日見減少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正常聯絡需要通過寬容的方便之門。

孫權寬宏大量,重賞慎罰。孫權待魯肅等人,君臣猶如朋友,上下間同舟共濟。呂蒙在江夏駐軍時,與太守蔡遺有隙,蔡遺常在孫權麵前打小報告,但孫權仍信任呂蒙。有人詆毀淩統不舉人才,孫權聽後隻說了一句話:“且令如統足矣。”有丈夫氣魄,具雲水胸懷。呂蒙死後,“權哀痛甚,為之降損”。淩統死,權“拊床起坐,哀不能自止,數日減膳,言及流涕”。淩統的兩個兒子無人養活,“權內養於宮,愛待與諸子同,及八九歲,令葛光教之讀書”。他對犯了錯誤的下屬,堅持以教育為主,很少治罪,更不妄殺,沒有殺過一個大臣和大將,不像曹操,殺了孔融、楊修和荀彧。對流言蜚語、讒言誣告,他從不輕信。孫權為他的下屬營造了比較寬鬆的環境,東吳內訌的事自然就少,人心必然會齊,加上有天險可恃,就可以據守江東,與曹、劉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善用人是成功的政治家所共同具有的優長,但像孫權一樣寬厚待人、與臣下肝膽相照、愛才又不忌才的帝王,在中國曆史上又是少見的,他的用人術對今人仍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