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拒捧土,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拒細流,故能成其大。”為人不必過於刻薄,得寬懷得且寬懷,何愁雙眉抻不開。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即平,蕩即寬,平坦寬蕩,心寬體胖,才能寢食無憂。與人交而無怨,是我們在做人中應有的寬容。
寬容,不僅是一種社交的藝術,更是一種做人的度量和人格的偉大。中國人自古以寬容為美德,故有“將軍額上可跑馬,宰相肚裏能撐船”的說法。
10.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菜根譚》
韓愈說:“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意思是說對別人要求嚴格,而對自己卻要求很鬆的人,是違反中庸處世之道的,隻會路越走越窄,所以,當責備別人的缺點時不可太嚴厲,要考慮到他人是否能承受;教誨別人行善時,不可以要求太高,要考慮到對方是否能做到。
生活中每個人不可能沒有缺點和過失。與朋友、同事相交時,不僅要在他們有了過失時批評並幫助他們,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防患於未然。首先要經常開導對方辨明是非,不做違法亂紀的事,勸導對方不要做傷天害理的事,不要欺騙他人,不要欺負弱者。還要清楚自己開導對方是為了幫助對方明白事理,要以公正平等的態度去看待和分析有關這些事的害處和後果,讓對方能接受。另外,如果發現對方有可能誤入歧途和走上邪道的嚴重後果,讓對方迷途知返,當然,語氣心地要誠至,能讓對方更易接受。相信隻要你態度真誠,心懷誠至,每個人都會接受你的勸告和開導的。
人世間有一種非常珍貴的東西,那就是情感。在中國文化看來,“有情”與“無情”,簡直是人與非人的分水嶺。一個人如果智商較低,隻會說他愚笨;如果失去理智,隻會說他瘋狂;如果意誌單薄,隻會說他軟弱;如果才華平庸,隻會說他低能。所有這些,都不會被說成“不是人”。相反,有時愚笨還用作謙詞,以示自己具備“做人”的資格。比如自稱愚生、愚兄、愚晚、愚婿等等,是不會被人稱作無情的。
人間多少悲劇,多少恐怖,皆因人沒有寬容心而發生!不能寬容,實和愚昧同一意義,而且這種愚昧,不是野蠻人和暴徒的愚昧,因為他們對於世間的事物認識不清,由隔膜而誤會,由誤會而發怒。法國諺語說:“能夠了解一切事物,須能寬容一切事物。”所以我們如果要做一個文明的人,就要了解人間的事物。
古有明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於我們自身的小過失,理當嚴加戒律,這是關於修身的問題,不可輕忽。但是對於別人的小過失,我們卻該予以寬容,切不可加以譴責,而傷了別人的自尊,影響彼此的和氣。對於他人的秘密或難言之隱,我們知道了,更當視同自己的秘密守著,千萬不可當眾揭露甚至四處張揚,所謂“君子揚善不揚惡”就是這個道理。若是將別人的隱私揭露並宣揚,則將使人無地自容,也造成了彼此間的怨隙。這是相當不值得的,而且也損及私德。至於別人與你有過怨隙、過節,更當予以寬恕,不可時時謹記,勤思報複之道。冤冤相報何時了,我們當有結束紛爭的修養,而不該將它擴大。
人與人之間貴在和諧,如果譴責別人的小過失,揭發別人的隱私,念念不忘別人的舊惡,將使我們的心受到挾製,心眼狹小,更造成自己與別人相處時的潛藏危機,為自己樹立更多的敵人。相反,一個講寬恕待人之人,心胸開闊、寬恕仁愛,他自身的修養不但臻於完美,也他人之間也是一團和氣。沒有敵人,災害自然也不會降臨到他的身上了。
《宋名臣言行錄》中記載了宰相呂蒙正的故事。呂蒙正中進士後沒幾年就當上了參知政事,在當時相當於副宰相之職。有一天早晨上朝,聽到有人隔簾指責他資曆太淺不能居參政之職,呂蒙正裝作沒聽見。隨行的同僚要為他追查說此話的人,呂蒙正卻說:“如果我知道這個人的姓名,我還會耿耿於懷,這有什麼好處呢?再說,不追究此事,對我也沒有什麼損失。”正因為有著這般的寬容大度,呂蒙正輔佐太宗鞏固了宋初的統治,成為一代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