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鄭板橋說,在通往佛殿的小徑上,既有鮮花又有毒素,可見佛能包容。又說,蘭草有了荊棘的護衛,生長得越發旺盛。這蘭草就是君子,荊棘就是小人,君子離不開小人的滋養,他能容納小人,如此他就成為君子。人生在世,不必一意求取功名,能夠平平安安地過一生,也就心滿意足了;有恩於人,固然是件好事,但也無須耿耿於懷,希望對方報答。做人處世,隻要不招致他人怨恨,也算是成功了。
三、和以反中——不可放縱自己的欲望
1.有識有力,勝私製欲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荀子》
有人說“酒色財氣四道牆,人人都在裏麵藏,隻要你能跳過去,不是神仙也壽長”,但是,“酒無不成禮儀,色無路靜人稀,財無不成世界,氣無反被人欺”所以,什麼事都不能一概否定,要適度,不可過度。
《菜根譚》道:“勝私製欲之功,有曰識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識得破忍不過者,蓋識是一顆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斬魔的慧劍,兩不可少也。”
的確,戰勝私情克製物欲需要一番功夫,有些人說是由於沒及時發現私欲的害處而又沒堅定的意誌去控製,有的人說雖然能看清物欲的害處卻又受不了物欲引誘。
自私自利是人類的劣根之一,雖然每個人都知道這是一種不好行為,可是每個人都難以控製,但自私或物欲太強的人,多半都會遭受別人的排斥,成為自己前途事業的一大障礙,到最後由於自私自利而自毀前程。
曆史上因為自私貪權,小的足以害自己生命,大的可以招致亡國之禍。楚烈王無子,春申君(黃歇)因國君無太子而憂慮。李園是春申君的舍人,把妹妹嫁給春申君,後來知道她懷有身孕,李園又誘導妹妹趁機勸春申君說:“楚王很喜歡你,就是兄弟也比不上,你做楚國宰相三十多年了,而大王沒兒子。百年之後,大王必定立他的兄弟,到那時各以自己親戚為貴,你又怎能受寵呢?何況你做宰相太久,處事難免失禮於大王的兄弟,等大王的兄弟即位後,恐怕禍患就會降臨在你的身上,怎麼能保住相印,及江東的封地呢?現在妾已懷孕,妾和你結婚不久,外人知道的不多,假使你以將來為重,不如把妾獻給楚王,楚王必定喜歡妾,再順理成章生了兒子,那麼你的兒子就是將來的楚王,楚王就成了你的了,何必身臨不可預測的罪過呢?”春申君聽完以上的話,很高興,於是把李園的妹妹放在外麵,然後報告楚烈王,楚烈王果然召入,又非常喜愛,生下了兒子棹,立為太子,李園的妹妹就被封為皇後,李園因此身價高貴陽市,專權用事,想殺春申君滅口。等楚烈王死後,李園就殺死春申君,滅掉春申君全家,立棹為楚幽王。春申君貪權亡身應該給世人留下深刻的教訓。
唐朝有個縣令,名叫王魯,自從就任以來暗中貪汙受賄。簡吏們也跟著效法,索取賄賂,百姓們怨聲載道,苦不堪言。有一天,王魯得知上司要來察訪民情,肅整束治,不禁擔憂起自己頭上的烏紗帽來。他在批閱公文當中,正好看到本縣百姓聯名告發他手上的主簿受賄的一疊狀子,更是化上加優,神情恍館。憂慮中,他不由自主地在一張狀子上批下“汝雖打草,否已驚蛇”八個紅字,從而流露出唯恐主簿被告發而牽連到自己的恐懼之情。
李密庵曾經寫了首《半半歌》:“看破浮生如夢,半的受用半無邊。半中歲月盡幽閑,半裏乾坤半寬展。半廓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綸,半士半姻增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裘衣半素半鮮,佳肴半豐關儉。僮仆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增賢。心神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一半還給天地,留將一半人間。間思後代與桑田,半想閻羅怎見?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半帆張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半少饒有滋味,半多反嫌糾纏。百年苦樂增相參,會占便宜且半。”
2.“心不動”者是處世高人
寬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財。
——《尉繚子》
《中庸》上說:“天所命令給予的是性,根據本性的規定行事是道。”這是說平常所有事情都由性限定,而性又來自於天道。把握自己,才能把握命運。
唐朝時廣州法性寺舉行的一次講經會上,兩位僧人對著風中一麵翻飛的布幡,爭論布幡飄動的原因。一個說:如果沒有風,幡怎麼會動呢?所以說是風在動。另一個反駁:沒有幡動,又怎麼知道風在動呢?所以說是幡在動。二人各執一詞。六祖慧能聽後對他們說:既非風動,也非幡動,是二位的心在動啊!
春秋時,宋國的子罕執掌重權,有人獻玉給他,遭其拒絕。獻玉者說,這可是罕見的寶貝啊。子罕回答說,你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我若收了你的玉,你我兩人豈不都失去了寶?另一則故事是,明代官員曹鼐一次捕獲一名女盜,二人獨處一室,女盜屢以色相誘之,曹不為所動,書一橫幅“曹鼐不可”貼於牆上。在這裏,子罕和曹鼐都把自己的名節看得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