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不少人有貪欲之心,所以一些人在處世上就設下誘餌,達到目的,某公司長期承包一些單位的工程,公司老總利用人們貪欲之心,對這些單位的重要人物常施以小恩小惠,這位董事長的交際方式的不同之處是:不僅奉承公司要人,對年輕的職員也殷勤款待。
誰都知道,這位董事長並非無的放矢。事前,他總是想方設法將對方公司內各員工的學曆、人際關係、工作能力和業績,作一次全麵的調查和了解,認為這個人大有可為,以後會成為該公司的要員時,不管他有多年輕,都盡心款待,這位董事長這樣做的目的,是為日後獲得更多的利益做準備。他明白,十個欠他人情債的人當中有九個會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他現在做的虧本生意,日後會利滾利地收回。
所以,當自己所看中的某位年輕職員晉升為處長時,他會立即跑去慶祝,贈送禮物。年輕的處長,自然倍加感動,無形之中產生了感恩圖報的意識。董事長卻說:“我們企業公司有今日,完全是靠您的抬舉,因此,我向您表示謝意,也是應該的。”
這樣,當有朝一日這些職員晉升至科長、處長等要職時,還記著這位董事長的恩惠。後來,這位總裁涉嫌行賄,被捕後,一下子牽出了一大幫人。
5.引導合理正當的欲望
養心莫善於寡欲。
——《孟於》
飽食傷心,欲多傷心。修養思想,培養高尚的情操,最好的辦法是減少私欲。
“養心莫善於寡欲”是孟子提出的養心原則與方法,它對於促進與保持心理健康是很有意義上。
孟子認為,養心的方法沒有比盡量減少物質欲望更好的了。在那些平素物質欲望少的人中,雖然也有失去善良本心的,但為數卻是不多的,而在那物質欲望多的人中,保存善良本心的卻為數不多。眾所周知,孟子是以倡導“性善論”而著稱於世的,在他看來,人生來即具有惻隱、羞惡、辭讓與是非等四個“善端”,如果讓此四端“擴而充之”,就可以發展為仁、義、禮、智的善性。可見,他所說的“養心”,是要人們保存已有的善良本心,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則是要講究心理衛生,促進與保持心理健康。
怎樣才能在到養心的目的呢?按孟子的意思,最好的方法就是“寡欲”。我國古代所說的“欲”,就是欲求、欲望,也就是今天所說的“需要”。現代心理學認為,需要是人們對一定的生活和發展條件的需求性與占有性的傾向輥人們全部心理活動賴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或動力。適當的,合理的需要是應當予以滿足的,但過多的,不合理的需要卻必須加以節製。因為前者有利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後者則對身心健康有害。從這個意義來看,孟子所倡導的“養心莫善於寡欲”的原則是積極的,可取的。
欲顯然是指人的感性欲望,與道德情感並無關係;不僅如此,如果欲望過多,就會妨礙道德人心之發展。欲也是人心,情也是人心,但有所不同,欲是受外物之“引”而有的,這就會出現衝突。“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這裏所說的“存”與“不存”者,就是指道德感或“良心”而言的。寡欲之人,其道德感雖有不存者,但不多;多欲之人,其道德感雖有存者,但已經很少了。這說明欲望與道德情感有相衝突的一麵。“寡欲”並不是不要欲,“寡欲”和“無欲”還有所不同,孟子並不是完全地反對欲望;但“寡”到什麼程度,什麼限度,他並沒有說也很難說清,但總要以不妨礙心之所存即道德情感為限。這又一次說明,儒家對人的欲望持一種很謹慎的態度,但不是一概反對之。所以,應當明確一點,孟子的所謂“寡欲”,隻是要節製那些非分之欲,而那些合理之欲還是應當滿足的。
洪應明說:“隻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汙,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這是深刻的體會,一個人隻要心中刹那間出現一點貪婪或偏私的念頭,那他就容易把原本剛直的性格變得很懦弱,原本聰明的性格被蒙蔽得很昏庸,原本慈悲的心腸就會變得很殘酷,原本純潔的人格就會變得很汙濁,結果是毀滅了一輩子的品德。所以古聖賢認為,做人要以“不貪”二字為修身之寶,這樣才能超越他人戰勝物欲度過一生。
古今中外的貪官都在受賄之後,變成由行賄者擺布的可憐蟲。周宣帝皇後是楊堅的女兒,宣帝使楊堅任上柱國、大司馬等重要官職,地位顯赫,宇文氏家族的成員對楊堅的猜忌很大,謀害楊堅的陰謀一個一個接踵而來,後來,宣帝本人對楊堅也產生了疑忌之心,他想找個借口把楊堅幹掉。
宣帝有四個美姬,她們為了爭寵,互相辱罵,經常鬧得不可開交。宣帝想出一計。他讓四個寵姬打扮得分外妖豔嫵媚,站在他的兩側,又派人去召喚楊堅。宣帝對左右武士說:“如果楊堅進來神色有什麼變化,你們就立即把他殺掉。”不料楊堅上殿,臉上始終一股正氣,目不斜視,宣帝隻好讓他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