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和為貴”,誠信做人的準繩(9)(2 / 3)

人貴有誌,正所謂“有誌者事竟成”也。司馬相如追女孩有一套,但在為人處上欠妥,給人一種格局太小的印象。他如果收斂一點,講點禮儀,裝得像有誌氣的小夥子一樣,未來的嶽父不至於發那麼大脾氣。

為人處世不能失誌,失誌就可能失相。聽到好話一定要加以分析,看看好的背後是個什麼;聽壞話,也要分析,看看壞處後麵還有個什麼。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身,雖逆必聽而且要改過;甜言悅於耳而害於身,雖甜必拒而且要清醒。

人的欲望是各方麵的,大到權勢財富,小到想成為“能人”。有一種人在生活中顯得很“活躍”,什麼事都離不開他,俗話說,“別人挑大糞,他也想伸隻指頭。”這種人是被一種不正常的欲望支配著,造成了不好的名聲。這種人的格局同樣很小,不是那種堂堂正正做人的大格局。

所以與人交往,你得注意,捕風捉影的話不要說,說話辦事要有真憑實據,如果我們向對方說的悄悄話,如風如影,純屬無稽之談,那是很危險的,尤其是對一個人的隱私更是不可在私下信口開河,胡編亂造。如你發現某某與某某在搞辦公室戀情且把它傳出,當事人可能恨你罵你,伺機報複你,甚至當麵計較,對抗,要你說出個所以然來,你怎麼說呢?

違紀泄密的話不要說,小至單位大至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內都有秘密,隻能守口如瓶,不可泄露。有的人輕薄,無紀律性,就私下把機密“悄悄”出去了,弄得一傳十,十傳百,家喻戶曉,有些心術不正的人如獲至寶,拿去作為謀利的敲門磚,給單位乃至國家造成嚴重損失。即使諸如涉及人事變動的內部新聞,你也不要去向有關的人說悄悄話,萬一中途有變,你如何去安撫別人呢?如果為此而鬧出了矛盾誰負責呢?向親友泄秘,不是害人便是害己。你一片熱心向他說了悄悄話,他可能認為這是泄露機密,於是,他當麵批評、指責你,甚至狀告你,你的體麵何在?有些人並不喜歡聽那些悄悄話,他不領你的情,這就沒有意思了。“多情應笑我,早生白發”,還是封鎖感情,守口如瓶吧。

披露悄悄話的話也不要說,要知道這世上有些人很怪,情投意合時無話不說,無情不表;一旦關係疏淡,稍有薄待,便反目成仇,無情無義,甚至添油加醋,不惜借此陷害,從而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殊不知,這些抖出悄悄話的人,也要吃虧的。我·們知道,悄悄話大多是在兩人之間傳播,試問,你一個人能夠證明我有此一說嗎?甚至對方出於憤怒會狠狠還擊,跟編小說一樣編出你的悄悄話,以十倍於你的兵力將你置於有口難辯的境地,縱然兩敗俱傷,也沒有白白被你出賣。結果如何呢?你本是討好賣乖,求名逐利,或發泄私憤,算計別人,不巧卻被悄悄話所害。所以,假使你聽了悄悄話,也沒有必要往外抖,任何人在這個世上都有一片自由的天地,還是講究信義,以善良為本,何必讓人反咬一口呢?

中庸處世,對於上級的工作一定要支持配合;對於朋友一定要信任;他所信任的人,一定是與自己誌同道合的,這樣才能相互激勵,所以不要交那些烏七八糟的不如自己的朋友,否則就會把自己帶壞。有了過錯,千萬不要害怕改正。改正了對自己有好處,不改正就會積惡滿盈,自食其果。一個修行的人,怕就怕自己沒誌氣,陷入雞毛蒜皮的小事中。

11.吸取“陰惡禍深”的教訓

鳥棲於林,猶恐其不高,複巢於木末;魚藏於水,猶恐其不深,複穴於窟下。然而為人所獲者,皆由貪餌故也。

——吳兢《貞觀政要》

“惡忌陰,善忌陽,故惡之顯者禍淺,而隱者禍深;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洪應明告訴人們,一個人做了壞事最可怕的是不容易被人發覺,做了好事最忌諱的是自己宣揚出去。所以做壞事如果能及早被人發現,那災禍就會小些,如果不容易被人發覺,那災禍就會大些;如果一個人做了好事而自己到處宣揚,那功勞就會變小,隻有在暗中默默的做好事才會功德圓滿。

曆史上有關“陰惡禍深”的教訓太多了。

漢成帝劉驁登基後,王曼(皇太後王政君的二弟)的寡妻帶著兒子王莽住在宮中。王莽城府極深,深不可測。他態度謙恭,生活儉樸,讀書好學。他侍奉母親跟寡居的嫂嫂,撫養亡兄的兒子,都十分盡心。他結交有才幹之士,彬彬有禮;侍奉叔伯,委曲遷就。大伯父王鳳,是軍中最高統帥,患病時,王莽日夜在床前侍候,親自嚐藥,數月蓬頭垢麵,連梳洗換衣的時間都沒有。王鳳深受感動,臨死前,向皇太後王政君及劉驁推薦王莽,使王莽越級升為射聲校尉,成了北軍八大指揮官之一。他五叔王商是成都侯,跟當朝不少名士,也一再推薦王莽。不久,王莽被提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王莽在顯露自己優點的後麵深隱一種險惡的用心,一旦得誌後,其惡便開始顯露了。

衛尉淳於長,十分受寵,王莽認為是他前進途中的障礙。因而在侍奉七叔王根時,便攻擊淳於長的隱私。後來又報告皇太後與漢成帝,成帝認為王莽首先揭發奸惡,忠心正直,突升他為大司馬。那年他才三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