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後,漢哀帝劉欣去世,王莽已經大權在握了,他用雷霆不及掩耳的手段,打擊政敵;而另一方麵對三朝三老之一宰相孔光畢恭畢敬。最後,凡是向王莽靠攏的,全部升遷。而冒犯王莽的,一律誅殺。
又過了七年,王莽毒死了漢平帝,又抱著“孺子”劉嬰攝政二年後,終於篡奪了東漢的政權。
當王莽逼著他的外祖母皇太後王政君要玉璽時,一向把他當作劉氏天下的忠臣的皇太後才恍然大悟,但為時太晚了。
中庸思想的一個重要內核是“權”,也就是“變”,事物是發展變化的,一個極端會走向另一個極端,所以重視道義節操的人,懂得“千金散盡還複來”的道理,“損有餘而補不足”,盡可能避免社會貧富矛盾激化;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卻是“損不足而奉有餘”,連一文錢也要爭奪。就人的品德來說真是有天淵之別,但是一個重視道義的人喜歡沽名釣譽,和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喜愛錢財,兩者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當皇帝治理的是國家,當乞丐為的是討一日三餐,就地位而言確實有天地之別,但是當皇帝的苦思冥想和當乞丐的哀聲乞討,其痛苦情形又有什麼差別呢?
吳兢說:“賢者多財損其誌,愚者多財生其過。”
現實中,那種把物質欲望當作人生的全部的人,沒有多少精神的追求;而精神欲望非常強烈的人,卻也不能沒有物質的欲望,所以他們得承受這兩種欲望的激烈衝突,他們比前者多承受一份根本的人生痛苦。隻是他們最終能以精神欲望居於主導地位,達到一種有偉大包涵力的嶄新的心理和諧。這種有偉大包涵力的嶄新和諧,就是孔說的“安貧樂道”。安貧樂道並不是說反對物質,而是窮困的時候要安分守己,不胡作非為。
孔子拜訪齊景公時,齊景公表示以稟丘這個地方相贈,孔子堅辭不受。
離開齊國以後,孔子對弟子們說:“君子有功勞才能接受俸祿。今天我來勸說齊景公,可是景公沒有照我的話去做,卻把稟丘送給我,他也太不了解我孔丘了。”
當功受祿,無功不受祿,這是常情常理。麵對別人的贈與,好像可以另當別論。但孔子於取予之間不論何種情形,都堅持:有功受,無功則不受。這是基本的為人準則。
《菜根譚》說:“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烏乘風飛而不知有風,識此可以超物累,可以樂天機。”意思是說,魚隻在在水中才能悠哉遊哉地遊,但是它們忘記了自己置身於水中。烏隻在借助風力才能自由自在地飛翔,但是它們卻不知道自己置身於風中。人如果能看清此中的道理,就可以超然置身於物欲的誘惑之外,隻有這樣才能獲得人生的樂趣。
傳統的修身養性之道,有一條重要的原則是心靜,靜如止水才能排除私心雜念,無識無欲,心平氣和。莊子看到魚在水中遊,很羨慕地說“樂哉魚也”。烏跟魚能逍遙自在,是因為它們除了生理上的欲望要求之外,沒有像人類那麼多的情欲物欲。人生在世不隻是為了活著,僅僅為了生存而來到人世就太可悲了。也正因為有知識,有理想,有追求,才會經常陷入苦惱。有人認為,要想控製欲望消滅苦惱,惟一的辦法就是要能知足,能知足就可使精神愉快。知足是相對的,無止境的貪圖是可憐的,但無條件的知足變成虛妄,好比心靜,靜至隻看到自己的內心,而看不到外部世界,自我封閉,孤陋寡聞,就談不上真正的快樂。因此,人生最大的快樂,隻有在心靜自然中獲得。
四、仁者愛人——如何用愛心創造良好的人際環境
1.要始終保留人性中的仁愛成分
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人需要愛,世界需要愛。愛使世界相互聯結,使世界成為人的世界。地球本是人居於其中的一個大家庭,人字的一撇一捺本就意味著人與人的相互支撐——無愛不成人世界。
人要愛人,世界應該充滿愛。有愛,人的世界才會充滿盎然生機;有人愛,能愛人,我們才能品嚐到生之歡樂,才能有不竭的生之熱情——無愛的世界隻是一片冷寂的荒漠。以仁心待人,仁心是我們固有的天性。
孔子說:“有仁的人是安守仁道,明白事理的人善於用仁。”又說:“一個人如果專心致於仁,他就不會做壞事。”韓愈說:“天地的大德叫做生,聖人的大德叫做仁。仁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又是仁的作用。所以產生生命的叫做仁,博愛就是仁。”以博愛為仁,實不足以完全代表仁。孔子又解釋說:“仁就是做人之道。”仁是做人的道理,仁是人性的實質。一個人拋棄了做人的真性真情,怎麼能說他擁有為人之道呢?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義學說,他進一步解釋仁義說:“仁就是人的心。”這不僅繼承了孔子的意思,並進一步深入直指人心。說仁體現得充足就可以入聖登真。所以說,天地隻是仁的流行,聖人隻是仁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