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這種見解,有其認定的有力根據:人都有一顆活潑潑的良心,這顆良心是其為善抑惡的根據所在。反身而誠,進入先覺者行列,兩相促進,使他受到普遍敬愛,由此可見,仁人之成為仁人,仁人之獲得愛戴,絕非偶然。 如果說以為善為職,成為仁人。那麼,他其實也就不隻可以成為一個道德楷模。在仁的人格化身高度去看他,他已完全具備王者風範,所謂“為善必王”的意思就是如此。但為善必王還隻是為王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為善者真能夠為王,需要兩個起碼條件的共同具備,才顯得更為充分:一是具有高尚的善的品質,二是有進入政治權力機製的適當條件。仁人為善未必王,原固多在後者。因此,孟子更關注在其位者為善,及其必然的後果。
人際交往中如何保持最佳狀態呢?首先要做到知人明己,就是認識自己與外界的關係,自覺加強自我修養,不斷完善自己人格,及時調整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在交往中多看別人長處,取長補短;對人要禮貌熱情,平等待人,多尊重,少苛求。
互利,是人際關係的一個基本原則,既要感情又要功利,是人際關係的一個常規策略,要求平衡,是人際關係的一個必要條件!人為什麼需要與人交往呢?盡管每個人具體的交往動機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動機就是為了從交往對象那裏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實際上,人際交往中的互惠互利也是合乎我們社會的道德規範的。
所謂互利原則,既包括物質方麵的,也包括精神方麵的。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過去人們交往中更願意談人情,而忌諱談功利。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求是多層次的,粗略地可以分為兩個基本層次:
一個層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際交往,比如親情、友情、愛情;另一個層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際交往,也就是為實現某種功利目的而交往。
現實中人們時常會自覺或是不自覺地將這兩種情況交織在一起。有時候既是功利目的交往,也會使人彼此產生感情的溝通和反應;有時候雖然是情感領域的交往,也會帶來彼此物質利益上的互相幫助和支持。還有,在人的各種交往中,有時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有時則是為了滿足精神的需求。
換言之,人際交往的最基本動機就在於希望從交往對象那裏得到自己需求的滿足。這種滿足,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質上的。所以,按照人際交往的互利原則,人們實際上采取的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
不管是感情還是功利,既然人際交往是互利的,是為了滿足雙方各自的需求,那麼人際交往的延續就有一個必要的條件:交往雙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滿足必須保持平衡。否則,人際交往就會中斷。也就是說,人際交往的發展要在雙方需求平衡,利益均等的條件下才能進行。
生活中常常見到有人抱怨朋友缺乏友情、甚至不講交情。其實說穿了,抱怨的一方往往是由於自己的某種需求沒有獲得滿足,而這種需要往往也是非常功利的。所以,我們不必一味追求所謂的“沒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也不必輕率地抱怨別人沒有“友情”。我們隻需要坦率地承認:互利,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既要感情又要功利,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常規策略;需求平衡、利益均等,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必要條件。
當然,聖人除外。問題就在於我們多是凡人。就是做聖人,也該是自己先做聖人,而不該指望別人先做聖人。
7.如何成為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
仁者與天地同在。仁心是天心,也是人心。“用仁德來保存著做人的真心”,也就是保存了天地之本心,保存了人之本心。保存了人的本心,他的仁就不會丟失。擴充它,就會受用無窮。人的仁心,每個人本身就具備,不必到外麵尋求。所以孔子說:“仁離我們遙遠嗎?隻要我想到仁,仁就來了。”也就是說,仁不會遠離我們的身邊,求取就能得到它,舍棄就會失去它。反求於內,仁心自然存在,並且上合於天道。這樣,天道也就在我的心中。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美國一位大學教授和他的學生來到黑人貧民窟搞調查研究,其中有一個課題是預測該地區的250名黑人孩子將來的前途。學生們認真地做著報告,幾天後,這份報告的結果出來了,但它令教授憂心忡忡。學生們在報告中預測,這250名黑人孩子將來無所作為,隻能成為社會的負擔。
30年後,教授去世了,他的一位同事從他的檔案中發現了當年的那份報告。這位同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來到了當年的黑人貧民窟。他看到,事實並沒有報告的結論那麼令人沮喪,相反,發生的一切讓這位同事佩服得五體投地。原來調查的250名黑人孩子中,除了18人離開故土,無最新消息外,其餘的232人都成就斐然,他們當中有的人成為了銀行家,有的人成為了大律師,有的人成了為企業家,有的人成為了著名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