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和為貴”,誠信做人的準繩(11)(3 / 3)

教授的同事逐個采訪了這232人,追問他們何以能成功?這些人說得最多的是:“應該感謝我們的小學教師。”同事費盡周折找到了那位小學教師,此時,她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說話不太清楚,可是有一句話同事能聽懂:“I love these children(我愛這些孩子)。”

這個故事讓人想到了英國偉大的詩人羅傑斯生前和朋友們談得最多的一個話題。一個女孩子人見人愛,有人問她:“為什麼大家都這麼喜歡你?”小女孩天真地說:“我猜,大概是我愛每一個人的緣故吧。”

生命的目的在愛人。我們做人到底擁有多少成功和快樂,這要取決於我們到底付出了多少愛,又有多少人在愛著我們。

做人最博大的自由是愛,做人最富有的財產也是愛。愛的成就無限寬廣,因為它能到達一切才智難以到達的心靈彼岸。

愛是一種活動的情感,不是靜止的物體。愛是我們生活中一種很特殊的經驗,要想擁有它,最佳辦法是把它施舍給別人。誠如法國哲學家居友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的同情、很多的愛心,比維持我們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們應該把它施舍給別人,這就是生命開花。”

孔子說,仁者愛人。一個人富有寬博的愛心,自然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考慮問題。愛,不僅僅局限於通常的情愛、性愛,寬容大度,給別人多一點同情的理解,也是一種愛。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有愛人的能力,而不是被愛。我們不懂得愛人,又如何能被人所愛?我們之所以對生命做不到深刻透徹的認識,總認為做人難,是我們還沒有意識到愛人的快樂,人與人都是以心交心,以心換心的。愛人的心,自然會被人所愛。

富有愛心的人,不但自己的生活充實快樂,而且能感染別人。你富有愛心,可能並不富有,沒有炫耀的地位,沒有顯赫的聲名,沒有冒油的財產,但在精神上,你卻是天使。

愛心必須具有包容力,容人所不能容,包人所不能包,有寬大的胸襟。你曾經給予過的,不一定就祈求有酬謝,也許,你本可以給予得更多一些。

當愛存在的時候,才感到“活著真好”。不可否認,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周圍,總是不斷地有報複、爭鬥、嫉恨、嘲諷、猜疑、欺騙,甚至凶殺等等爆炸新聞發生,但這些肮髒的垃圾在愛的陽光下顯得那麼空虛無聊,那麼可憎無恥。愛把溫暖和幸福,帶給親人、朋友、家庭、社會、人類。愛是永恒的主題,持久的構思,多彩的內容。我們不能看到罪惡,就否定這個世界沒有愛,就像不能看到礁石就厭惡海洋,看到死亡就否定生命一樣。人類之愛是先哲聖賢追求的,也是他們所渴望的,更是平常百姓祈盼的。當人與人之間把真誠、善良、平等、團結、和睦相處、賜惠,這些愛的因素劇變為熾熱的能量的時候,世界將不隻是一個地球村,而是一個大家庭了。

8.以人格的力量打動對方

溫、良、恭、儉、讓。

——《論語》

“溫”是絕對溫和的,用現代的語彙來講就是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也就是嚴肅的。“儉”是不浪費的。“讓”是一切都是謙讓友好的、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後的。上麵這五個字,也可以說是五個條件。描寫了孔子的風度、性格及他的修養。

這五個字包含了許多,也就是中國儒家教人作為一個人,要在這五個字上作重大的研究,多下功夫。五字符串通五經,講到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就又牽涉到中國文化的全體根源。

子貢所講孔子的溫、良、恭、儉、讓,是講孔子的修養,是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之大成,他有了這樣高深的修養,他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也就他的千秋大業。千秋大業就是學問思想,千秋事業在當時是很寂寞的,在當時雖並未受人重視,可是德及萬世,名震千古。

孔子之所以能獲得政治消息,完全是以人格的力量打動對方,使對方國人出於對他的信任,主動透露給他。正因為孔子具有“溫、良、恭、儉、讓”的品格,所以就受到各國統治者的禮遇和器重。例如,這五種道德品質中的“讓”,在人格的塑造過程中,就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讓”是在功名利權上先人後己,在職責義務上先己後人。讓用之於外交如國事訪問,也是合乎客觀需要的一個重要條件。孔子就是因具有這種品格,所以每到一個國家,都受到各國國君的禮遇。

孔子認為,好勝,爭取名聲;誇功,爭取名利;爭不到便怨恨別人,以及在名利上貪心不足,都不符合讓的原則。據此可知,讓這一基本原則形成社會風尚的可貴之處是:就人情而言,長謙讓名利地位之風,人們就多學別人所長而鑒人所短。前者可以導人於團結、親睦、向善;後者則誘人嫉賢妒能。二者的社會效果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