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情動於中——怎樣把握情感與理智的分寸
1.如何讓感情自然流露
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論語》
《關雎》,《詩經·國風·周南》的第一篇詩歌,也是《詩經》全書的開卷篇。描述的是一君子“追求”窈窕淑女,思念時輾轉反側,寤寐思之的憂思,以及結婚時鍾鼓樂之琴瑟友之的歡樂,是一首優美的動人情歌。
孔子認為,《關雎》之詩,喜樂而不淫蕩,哀悲而不傷痛,在感情的抒發上,把握得恰到好處,哀與樂也不過分,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正好體現了孔子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的高雅藝術觀。
孔子在《禮記》中提到人生的研究:“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男女飲食不是“性”也,不是人先天形而上的本性,是人後天的基本欲望。一個人需要吃飯,自嬰兒生下來開始要吃奶,長大了就需要兩性的關係,不但人如此,生物界動物、植物都是如此,因此人類文化就從這裏出發。
異性糾纏,這是令許多女子頗感煩惱的問題。當今社會,青年女子在生活與工作中與男人接觸越來越多,自然令一些男人心動神移,生非分之想。怎樣使男人們打消念頭,又不至於影響到彼此關係,這是擺在青年女子麵前的一道難題。我們可在談話中先恭維對方,給其一個響亮的稱呼,從而使對方於盛名之下難以胡作非為。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你長得年輕漂亮,別人想跟你親近,不能一概斥之為“好色之徒”。不妨給他戴一項高帽子,迫使其打消邪念。有一位女子,相貌出眾,在一家公司負責產品銷售策劃。一次跟某公司經理談判之後,經理悄悄主動邀請她:“小姐,晚上陪我吃夜宵好嗎?”她不得不按時赴約。見麵後,經理喜出望外,情意綿綿。兩人邊吃邊談。女子竭力向經理勸酒,滔滔不絕地向他介紹公司的發展計劃,並不時讚揚這位經理,稱他是一位有修養、有氣質、講信用、受人尊敬的現代企業家。經理頗為得意,故作謙虛:“你過獎了。”最後兩人共舞一曲而告終。臨別時經理握住女子的手,鄭重地說:“你是個自尊自愛的女子!我心裏會永遠記得你這個完美的女孩形象的。”
在朋友之間,隻有在真性情中,才能表現出真誠的友誼;在男女之間,隻有在真性情中,才能看到真正的愛情。情一深化到欲,就不是真和善了,必須忍痛斬斷它。所以孔子說:“發於情,止於禮。”止於禮就是中途節製。人不可能無情,無情便不能表現“性”,也不能再現出“人”。人性與人情,便是做人的明顯的地方。人欲可以抑製,不使之膨脹,有的人當了宰相想做王侯,獲得了一百萬,又想一千萬,欲望沒有止境,而失去真性後,就不擇手段了,升官與發財的途徑都不正當,離開中庸之道,結果身敗名裂。
性情的流露,最貴重的是真性真情,稍稍摻假,就傾向於偽君子了。偽君子不如真小人,為害更大。所以人們認為:隻有在真性真情中,才能看出真豪傑;在真性真情中,才能看到真聖人;處於順境中,惟有在真性真情中,才能看到真氣象;處於困境時,惟有在真性情中,才能看到真骨氣。
做人要完整一個真我,顯示出一個真我,惟有從生到死,始終保全這份與生俱有的真性真情,才能和天理同流,與宇宙共存!如此,不僅能保全我的真,也能保全天地的真。並且得之於天地的人,仍然要還之於天地。隻要有天地存在,便有我的存在。
2.控製好自己的情緒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而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
人們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露出來的時候,內心處於虛靜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稱為“中”。表露出來以後符合自然常理、社會法度,做到這一點,情感中正和諧,稱為“和”。“中”是天下人們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們共行的普遍原則。達到了“中和”的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而運行不息,萬物便各得其所生長發育了。
如果天地不能行中庸之道,長久了就會毀滅,就沒有今天人類社會。從太陽係的各顆行星來說,都要走在適合自己的運行軌道上,這個軌道隻能有一條,不能有二條。如果有二條,行星的運行就不符合規律,天地的秩序就會發生改變。所以自從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天地、日月、星辰,分秒不停地運動在有規則的變化中,它達到中,達到一,達到至善。萬事萬物達到了至善的境界,則能和能成。
如何理解“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這句話中的情感與中這一天地之本有何聯係呢?是否肯定了情感仍人之天性,之根本呢。沒有了情感的生活,就談不上率性之道了。否定了情感,就否定了人之根本,而道就在於“和”,發而皆中節謂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