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和為貴”,誠信做人的準繩(17)(2 / 3)

好的和有效率的領導與員工之間的關係建築在並不複雜的基礎上。成功的領導欲抓住員工的心從兩個方麵努力:

一是使員工感到愉快。如果公司成天暮氣沉沉,各成員之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如何能激發員工的熱情鍾愛企業呢?如果公司不能激發快樂氣氛和振奮精神,又怎麼能使員工全心全意地工作呢?有人問比爾·蓋茨,如果讓他重新開始,他會去哪家公司上班?蓋茨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隻是談了使人高興和令人感到工作有趣的重要性。為了吸引和留住那些最好的職員並激發他們的工作激情,老板們需要在工作場所營造一種振奮精神和令人愉快的氛圍。

二是兼顧工作和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穩定家庭對工作有很大促進作用。一份調查報告中說:“有90%的高層領導將工作帶回家去做,他們呼籲要更好地注意兼顧員工們的工作和家庭,否則,企業有可能失去一些人才。”

由於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生存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在日本,許多人因過度勞累而猝死在工作崗位上。這種現象的發生,就是日本政府和企業領導未能協調好員工工作和生活需要之間的平衡。要贏得職員的心,就必須采取積極的方法兼顧他們的工作和家庭。

高效能生活最主要的、也是惟一的因素是平衡,平衡工作做得越好,效能、熱誠和創造力也就越大。

7.不擺領導的架子

當官大大要,直不犯禍,和不害義,在人精詳斟酌之爾,然求合於道理,本非私心專為己也。

——《官箴》

孟子說,憑借實力而稱霸諸侯,這稱霸必定是憑借自己國力的強大;依靠道德,實行仁義而使天下歸服,則不必以國力的強大為基礎。商湯就僅憑縱橫七十裏的土地,文王也僅憑縱橫百裏的土地而使天下歸服。依靠實力來使人服從,那隻是因為別人懼怕,因此,那不能算真服,因為那不是心悅誠服。而以德服天下,人家才能心悅誠服,那才是真服,就好像歸服於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一樣。

魏文侯是先秦時期一位有雄心的國君,以朋友的身份和賢人相處,從來不擺領導的架子。魏成子向魏文侯推薦:段幹木才能出眾,平生不為功名利祿所引誘,一直隱居在西河鄉下,不願出來做官。於是魏文侯親自帶著隨從前去聘請。在段幹木的門前,魏文侯親自叩門,但段幹木不想出來做官,他翻過後牆躲避起來。

第二天,魏文侯遠遠地把車子停在村外,下車步行到段幹木的門前求見,段幹木又躲起來不見,這樣整整一個月,魏文侯每天都親自前往求見。段幹木看到魏文侯這樣真心誠意,很受感動,隻好出來相見。魏文侯又請他一同乘車回國都共商國事。從此,魏文侯以待客之禮待段幹木,以師事之,而段幹木也盡力輔佐魏文侯治理國家大事。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議論:““嗨!我們這個單位的領導,官雖然隻有芝麻粒大,架子擺得倒不小。哼,他越是這樣子,我們就越懶得理他!”

“你們單位的領導講起話來怎麼是那個樣子,拿腔拿調的,真讓人受不了。”

對於愛擺架子的領導,人們很不喜歡,但這樣的領導不少,這些人不僅領導與領導之間關係難處,而且領導與被領導之間關係也難處。愛擺架子的領導表現為:和普通百姓保持一點距離。愛擺架子的領導平時緊繃著麵孔,輕易不下基層,輕易不接觸群眾,他們把和群眾開玩笑、打成一片看成是有損領導威信的事。有時在現場能了解的問題,愛擺架子的領導卻總是安排他人到辦公室來向他彙報,問東問西,還不時提些問題,以顯示領導的氣度和水平。

自己比別人高明。領導之所以能成為領導,就是在某些方麵比別人高明一些。但是,愛擺架子的領導卻將這一點過分絕對化了。不是認為自己高明一點,而是認為自己要高明得多;不是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麵要高明,而是在所有的方麵都高明,這種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所產生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劉備為給關羽、張飛報仇,興百萬之師來討伐東吳,孫權從闞澤言,起用陸遜為主將,統率三軍抗劉。消息傳來,劉備問陸遜是誰?馬良說是東吳一位書生,年輕有為,襲荊州便是他用的計。劉備大怒,非要擒殺陸遜為關羽、張飛報仇。馬良勸諫道,陸遜有周瑜之才,不可輕敵。劉備卻嗤笑道:“朕用兵老矣,豈不如一黃口孺子耶!”用兵打仗之道,重的是誰能把握戰機,深諳謀略,與年齡無關。劉備自稱“朕用兵老矣”,誇口自己經曆的戰爭多,謀略周全,這是不切實際的狂言。“豈不如一黃口孺子耶!”他嘲諷陸遜是乳臭未幹的小毛孩,看不起陸遜,這是輕敵的思想,是未戰先敗了陣。後來,陸遜用計火燒連營八百裏,令劉備吃了大敗仗。

劉備這個教訓啟示人們,領導在考慮問題時,不能把自己的身份擺進去。按自己的職務看問題,就會少了客觀性,多了盲目性,這樣考慮問題就不周全,處理問題就會產生誤差,脫離實際,造成損失。劉備說他“用兵老矣,豈不如一黃口孺子耶”,兩句話聯起來,還歸結於他愛擺領導的架子,因此釀成千古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