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領導愛擺架子呢?這是由於在一些人的內心深處,形成了濃厚的等級觀念,將人分為上中下幾等,覺得官當得越大,似乎就越高人一等。他們如果當了官,就洋洋得意,忘乎所以,情不自禁地顯示出比別人高出一等的樣子來。
從領導的威信方麵來說,那些借助本人的真才實學、高超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與眾人建立密切的感情關係的領導,威信越大。而那些借領導的資曆、官職的大小、常擺出一副官樣的領導,其威信越小,容易成為孤家寡人。
過分突出自我,藐視他人的存在,嚴重脫離群眾基礎,這不是現代領導的做派。作為一名現代領導人,還是少擺架子為好。
對於大小頭頭來說,不要以“領導者”自居,要放下架子,以平等友好坦誠直率的態度與下屬相處。不要做表裏不一,心口不一的人。要關心下屬,經常了解下屬的生活情況、思想情緒、工作中的困難,竭力幫助下屬解決生活工作中的困難,解除思想上的煩惱。
對下屬一視同仁,首先體現在相互尊重上。不能有親有疏,處理問題對事不對人,要“一碗水端平”——如上麵講的,那位經理就沒有一碗水端平,他可以用很多恰到好處的辦法處理那件事,但他沒有,以為自己是經理,有權分配利益。
要尊重下屬的勞動,愛護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要善於寬容、諒解下屬,如果下屬在態度、言行上對領導有所冒犯,也不必掛在心上,要主動表示諒解,解除對方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
對下屬一視同仁,必須堅持用人唯賢的原則。但毋庸諱言,有時也不免有個人情感的成份。有的人對領導敬而遠之,退避三舍,怕太接近領導會被認為是拍領導的馬屁。有的人則惟上司馬首是瞻,亦步亦趨。奉承話好聽,誰都愛聽,會溜須拍馬的人一時也可能比較討人喜歡,可時間一長,便會令人生厭。有時奉承過了頭,上司甚至會想,你在拿我當阿鬥啊!也有的人以“諫臣”自居,以仗義直言標榜自已的剛正不阿。這樣的下屬,上司也是不太好接受的。“忠言逆耳”這句話人人都懂,可如果能做到既是忠言,又不逆耳,豈不更好?
對下屬一視同仁,公平合理,是領導者處理與下屬關係的又一重要原則,也是贏得下屬信任的重中之重。你的下級發現你能公平公正地對待他,他定會心情舒暢,幹起活兒來,也必是鬥誌昂揚,一句話:肯賣命。
反之,如果發現你“偏心眼兒”,可想而知,偏向的一方,獲得好處,似無怨言。但另一方則是怨聲載道,旁觀的第三者,也會站在這一方。那麼你會眾叛親離,而你偏袒的一方,也會因此與別人“格格不入”。
如此,作為一個整體就分裂了。人們常說,整體功能大於局部功能之和。一個分裂的整體,當然“元氣大傷”。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你的“窩裏鬧”必將製你於死地。
作為一個領導,你的下屬由於你的不公而不團結,這真是你的悲哀。作為下屬們的領導,你本該在中間起個調和作用,應該起到紐帶的作用,促進他們之間的團結。為此你最好實行“等距外交”。
所謂“等距外交”,也就是上麵提到的幾點,要求你不能與一部分人或個別人過分親密,而同時過分疏遠另一方。在工作問題上,應該是一律公平,工作上一樣支持,一樣看待。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不能因人而異,“看菜下飯”。
要時刻堅持客觀公正的態度,不為流言蜚語所左右,力戒主觀的想法付諸實踐。如果你的行為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很容易失去公平。公平本身帶有客觀色彩,而主觀與公平當是風馬牛不相及,這是很顯然的。
8.兼聽不同的意見
無稽之言,不見之行,不聞之謀,君子慎之。
——《荀子》
孔子為什麼喜歡“敏於行而訥於言”的人?因為“無多言,多言多敗”。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歎道:“言語者君子之樞機,談何容易。”他注重聽取臣僚們的言語,但他又意識到如果隻聽而不審察,就會傍人門戶,就會偏聽則暗,其壞處與堵塞群言一樣大。
不少領導者都有一意孤行的癖好,除了自己的意見外,根本就聽不進別人任何有益的進言。而當別人有意見的時候,他們也常常命令別人保持沉默。在組織的環境裏發生質疑的時候,出麵發出質疑的人就很有可能會被貼上“不忠”的標簽,甚至被視為是製造麻煩的人。到底什麼才是判斷反對和不同意見的最佳方式?應當鼓勵勇於發表不同意見甚至是反對意見的人,並注意傾聽。
戰國時期,一位君王曾下過一道求諫旨令:“群臣和百姓能當麵指責寡人之過的,受上賞;上書規勸寡人的,受中賞;能在公共場合議論寡人的過失而被我聽到的,受下賞。”這道旨令一下,收到了極好的效果。一年之後,人們想再進直言,已無話可說了。而這個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泰民安,社會穩定。
自古以來,一意孤行、剛愎自用的領導人必定要垮台。這是曆史經驗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