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三國演義》的讀者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其實,關羽並不是疏忽大意丟了荊州,而是丟在他不能兼聽不同意見的弱點上。關羽守衛荊州時,東吳呂蒙做了大都督,呂蒙早就有搶回被劉備騙去的荊州的打算,但他心知強攻硬取隻會使自己吃虧,於是想辦法從關羽的弱點上開刀。正巧,關羽沒有親自守荊州,正在外麵帶兵攻打樊城,呂蒙一見機會難得,便表麵上主動與關羽搞好關係,暗中用計蒙蔽關羽。他詐稱有病,讓東吳書生陸遜代替自己都督的職位。陸遜剛上任,就以友好的言辭寫了一封信,並備了厚禮,遣使拜見關羽,關羽聽說後,警惕性一下子放鬆下來,他還嘲笑孫權說:“孫權見識短淺,竟用孺子為將!”他絲毫沒把陸遜放在眼裏,認為陸遜奈何荊州不得,反而把荊州守兵抽出攻打樊城。關羽的副將司馬王甫、趙累卻不這麼看,他們認為東吳必有陰謀,苦勸關羽不要輕易撤走荊州守兵。而關羽對東吳近日一係列的行動與跡象沒有認真分析研究,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狂妄地認為東吳膽怯,放心大膽地撤走了荊州守兵。但後來事實是,東吳軍隊渡江奪取了荊州城。
直到此時,關羽對荊州已失守的消息仍不相信,當軍中有人私下傳言荊州失守時,他聽後憤怒地製止道:“此是敵方訛言,以亂我軍心!東吳呂蒙病危,孺子陸遜代都督之職,不足為慮!”這是何等的目空一切。後來探馬報知實情後,才相信荊州真的丟失了。關羽這才大驚失色,不得已投奔荊州屬地公安,豈知公安也已被呂蒙奪取了。在這進退無路時,關羽似乎有一絲覺醒,他對身邊的司馬王甫深深歎道:“悔不聽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
如果說,荊州是關羽大意才丟失的還說得過去,那麼,關羽敗走麥城則是不聽建議所致。當困莊麥城,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之際,關羽決定拋棄麥城,突圍去西川。可是去西川如何取道他又拒絕了王甫的正確建議。去西川本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大路,一條是偏僻小路,關羽打算從小路去西川,王甫聽後惟恐吳魏在小路設下埋伏,連忙建議部隊取道大路。這時,關羽又犯下了一意孤行的老毛病,他固執地不肯聽王甫的話,還自信地揚言:“縱有埋伏,有何懼哉!”堅定不移地要走小路。王甫料定關羽此去凶多吉少。縱百般勸阻仍無濟於事,結果呢?父子雙雙遭擒身死。一代英雄豪傑因不能兼聽不同的意見而釀成重大的曆史悲劇。
一千張羊皮,不如一張狐狸腋窩皮珍貴;千百人俯首順從,不如一人諍言爭辯對事有益。作為一個領導,應該具有從諫如流的雅量,能夠聽取不同意見,並鼓勵下屬敢於講不同意見。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領導者能經常聽到不同意見,於己於人都有好處。
唐太宗問魏征:“曆史上的國君,為什麼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征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接著,他列舉曆史上的人與事說:“秦二世隻聽趙高的,隋煬帝偏信虞世基,結果耳目閉塞,導致國家滅亡。國君如果能多聽各方麵的意見,采納下麵的正確主張,下情上達,就會明智;如果隻聽單方麵的話,就會被蒙蔽,就昏庸。”唐太宗聽了魏征的話,連連點頭稱好:“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
9.讓出功勞,承擔過錯
臨事接民而以義,變應寬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後中和察斷以輔之,政之隆也,然後進退誅賞之,政之終也。
——《荀子》
不可貪圖的惡行,百姓不可為,領導更不可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高明的領導,不但會與下屬一起分享功勞,有時還會故意把本屬於自己的那份功勞推開讓給下屬。試問:從此以後,還有哪個下屬不肯全心全意替他工作?這是最高級的用人術。身為上司有必要將自己的功勞讓與下屬。或許你會認為這樣損失太大而不願意。但若本身實力雄厚,足以建功立業,即使想吃虧也是不可能的。
人人做事都希望被人肯定,即使有時未能成功,但始終是賣了力,也不希望被人忽視。一個人付出了卻得不到肯定,這是在打擊他的自信心,所以作為領導,切勿忽視別人參與的價值。
據《左傳》記載,成公二年,魯國和衛國十分害怕齊國的侵略和征討,於是跑到晉國求援,請求出師討齊。晉國大將郤克帶領著中軍,以士燮為上軍主將的輔佐,欒書為下軍主將,大舉興師討伐齊軍,解救魯國和衛國之危,在華泉大敗齊國的軍隊,齊國的車右逢醜父也被晉軍活捉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後,晉景公親臨校場慰問幾位大將說:“這都是你們的功勞啊。”郤克回答說:“這是您的教導發揮了作用,也是將士們奮戰得來的結果,我哪有什麼功勞可言呢?”士燮回答說:“是荀庚卓越的指揮,郤克的運籌帷幄,控製全局,我沒有出什麼力。”欒書回答說:“是士燮的命令如山,是士兵的頑強搏鬥,我也沒多出力。”作為臣子,作為領導軍隊作戰的統帥,能如此謙遜,不居功自傲,三軍將士聽到了,紛紛讚頌他們的領導英明。
“不論如何完美的名譽和節操,不要一個人獨占,必須分一些給旁人,才不會惹起他人忌恨招來災害;不論如何恥辱的行為和名聲,不可以完全推到別人身上,要自己承擔下來,隻有這樣才能多做一些品德修養。”把功勞推讓給別人,把過錯一個人攬下來,不僅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