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和為貴”,誠信做人的準繩(18)(3 / 3)

將“和諧”用於政治,則能“政通人和”,促進曆史發展,文化繁榮。“和諧”能促進新事物、新思想的產生,能出現百花齊放,姹紫嫣紅的局麵。反之,隻能是萬馬齊喑,鴉雀無聲。

將“和諧”用於經濟,則能促進生產發展,經濟繁榮。我國許多朝代的開初,為了給人民一個恢複和發展生產的機會,都實行一段休養生息的政策。這種“和諧”政策,確實對生產的恢複和發展,起過良好的作用。

將“和諧”用於外交,則“協和萬邦”,既維護自己國家的獨立,又不向外擴張;既不侵犯別國,也絕不允許別國侵犯。這是中國愛好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優良傳統。

將“和諧”用於人與自然的關係,則“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人類發展隻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與自然界保持和諧,才能維持和發展人類所創造的文明,才能既滿足代內需求,又實現代際公平,與自然界共生共榮、協調發展。

在現實生活中,過於自負的領導,常常喜歡用口水來化妝他的部屬,例如:“A那個家夥,老是冒冒失失”、“B太邋遢了”、“C是個模範員工”,而他們下這些評語的依據,往往隻是來自一兩次偶發的事件。像是他對A的看法,是因為有一次A在除夕聯歡會上瘋狂地歌舞,醜態畢露。而對於C,則是因為他連休假都放棄,每月的薪水又原封不動地拿回家。像這樣的論斷,實在是過於武斷,其可靠性亦可想而知了。

我們發現,即使是最易了解的性格,至少也要使用七個句子來形容,才能明白表示。而一般人所擁有的詞彙,都太少了,偏偏又喜歡以這些貧乏的詞彙來形容別人。再說,中國話奧妙精深,一句話往往蘊藏數種含義,例如有人以為“有禮貌的人”是指很懂禮貌的人,有些人就會認為是指服裝整潔的人,但有時卻會令人聯想到“死板”、“難以接近”的印象。總之,同一句話給人的感受,往往是不盡相同的。因此,作為一個領導者,要了解語言的重要性,千萬不能對人妄下評語,在批評部屬的時候,要注意到下列兩點:

第一,不要光用形容詞,一定要舉出具體事實,加以說明。

第二,盡可能做多方麵的觀察,再下評語。

讚揚也好,批評也好,總之要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不要忽此忽彼;這樣,下屬才會打心底裏接受領導者的批評或讚揚。不分青紅皂白的論斷,會嚴重地傷害下屬的感情!

“我的部屬,腦筋很不靈活,像小張,一件事要講三次,才知道怎麼去做。”像這類的批評,經常會在領導的談話間出現。一般的領導,喜歡在有事沒事時,一一褒貶部屬。尤其到了人事考核時,若不挑剔,心裏就著實不好過。

的確,部屬有不完美的地方,不過身為領導應該列舉事實,想出最適當的指導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批評,尤其在公司以外的場合,是絕對不能說部屬壞話的。假使是誠心想指正他,就應該當麵告訴他,而不要讓別人聽到。否則,要有心理準備,部屬將會一個個地棄你而去。還有一些領導,專愛說上司的壞話,尤其喜歡當著部屬的麵批評上司。這種人滿以為自己具有正義感,為部屬打抱不平,而事實上,他多少帶點毀謗的意味。

除了部屬之外,他還會經常跑到總公司,找高層人員作朋友,揭露上司的隱私,像這樣的人,在大家看清他的麵目後,終會為人所唾棄的。一個正人君子,是不會在他人背後作惡意詆毀的,即使是多麼無理的上司,你盡可當麵表示不滿,絕不能蓄意扯其後腿,這不是一個有涵養的人的行為。

文憑較高、稍有地位或年長者,對這種人也許隻會說一聲:“哦!他又在發牢騷了。”但對不了解內情,新進的部屬,偶爾聽到這些評語,無形中就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再說,一些心存詭詐的人,會爭著向上司打小報告。結果,非但自己得不到好處,有時反而會嚐到意想不到的惡果。

對部屬來說,每一個人,都希望選擇優良的職業場所,跟隨成功的上司,愉快地工作。批評上司,等於是將這種心情破壞了,難免會給工作環境製造一些麻煩或不和諧的氣氛。

作為領導,切記在給下屬下論斷之前,先給自己定下一個客觀的標準吧。

12.疑心不如用心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中庸》

人都有自尊心和榮譽感。當人的自尊心受到尊重時,就會產生一種向心力、合作感,就會與社會的人們保持和諧一致的行動。但當人的自尊心受到侵犯時就會本能地產生一種離心力和強烈的情緒衝動,過度的刺激和過度的情緒作用,就會對社會和個人產生極為不良的後果。因此,隻有尊重別人的人格、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才能團結別人,並受到別人的尊重。領導者要帶頭尊重人,使組織內部人人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和睦友好相處,齊心協力完成組織的共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