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謙是一家公司的經理,生意做得不慍不火,恰到好處。同行們都對他敬佩三分,就連客戶都對他豎起大拇指,說與他合作就是痛快。可以說,於謙的良好口碑是他生意做大做好的一個基點。可就在他的事業如日中天時,後院竟然起火了,怎麼回事?
於謙有一個弟弟在深圳做生意,結果被客戶騙得傾家蕩產,想要東山再起又沒有資金,就向哥哥張口要10萬元做資金,於謙礙於兄弟情麵就讓他打了個欠條,把10萬元撥到了他的賬戶上。三個月後,於弟的生意又火起來了,但還錢的事卻隻字不提。於謙幾次跟他提到這事,他總是說資金周轉不靈,緩緩再說,於謙也就不好再說什麼。可是後來的事情的確令於謙很惱火。
有一天,於父和於母一起找到於謙辦公室,說是於謙不顧兄弟情義,逼弟弟還債,使弟弟急火攻心住進了醫院。於謙矢口否認這件事,於父和於母就大肆宣揚其弟如何孝順,事業如何艱難,最後竟逼於謙撕掉欠條。於謙好說歹說總算勸住了兩位老人,並告訴他們不要管這件事,他們兄弟會處理好的。
聽了這話於父母才離去,可事情並沒有結束。自此之後於父母就隔三差五地找到於謙,說是要買什麼保險啦 ,補品啦等等,總之他們以各種理由向於謙索要錢財,且名目繁多,今天是養老保險,明天是意外事故保險;這次說是買一台醫療器械,下次又是買什麼進口補品……總之,他們總是有借口張嘴。於謙不給他們就說養子不孝不如不養,進敬老院也比求兒子強;給他們吧,他們就胃口越來越大,得寸進尺沒個盡頭。弄得於謙筋疲力盡。
而實際情況是,於父母把得來的錢全給了小兒子——於謙的弟弟。終於,於謙決定停止這種騙人的把戲。他跟妻子說了這件事,於妻想了想說讓她來解決。在兒子5歲生日的那天晚上,於妻把於父母請來為孫子過生日。生日過得很簡單,連蛋糕都沒有,桌子上擺著幾個菜,還有一碗給兒子的生日麵條。吃飯時,5歲的小壽星拉著爺爺奶奶的手滿肚子委屈,他告訴兩位老人他以前的生日過得如何風光,並讓媽媽把去年的生日錄像放給爺爺奶奶看。畫麵上小孫兒滿臉的笑容映襯在燭光裏,並親自吹熄蠟燭,切開了蛋糕,那場麵溫馨得令人心醉……做奶奶的看看錄像,又看看桌上的麵條,心裏不是滋味,隨口就說了一句,為什麼今年不買蛋糕呢。小孫子可憐巴巴地說,爸爸公司資金很難周轉,欠債的又不還錢,所以今年連蛋糕都吃不上了,於父母對望了一望,歎了口氣。
之後過了一周,於父母非但沒上門要錢,還打電話給於謙說,要把自己的積蓄給兒子做資金,並承諾說服其弟還錢。一個月後,他弟弟就把欠款還了,並把父母以各種各目要來的錢交還父母,並由於父母還給了於謙。經濟矛盾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對於親情賬,不是不能算,不但要算而且要好好算,但是要講究策略和方法的。人心都是肉長的,何況是生你養你的父母呢!對於父母的一些錯誤行為,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事實說服他們,使他們站到客觀的立場上來。這樣才不至於使矛盾激化。如果極端行事,反而落個不孝的名聲,矛盾也就談不上解決了。如果礙於情麵,姑且任之,則會使對方養成一種索取習慣,天長日久,他們反而認為是理所當然之舉,而你自己啞巴吃黃連無處訴苦,最後反害了自己。
3.同胞兄弟也欺騙
雖然說同胞兄弟心連心,但是在經濟利益上還是要奉行“親兄弟也要明算賬”的原則,否則就會幹吃啞巴虧,有苦隻能往肚裏咽了。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有人則不在乎“道義”,隻要能把錢搞到手就行,在他們的心目中,“道義”丟了無所謂,“錢財”丟了可受不了。所以,他們不管錢是怎麼抓來的,抓到了就死也不撒手,根本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品格會不會失去。
在某個鎮上,住著一戶姓阮的人家。父母在饑寒中過逝,留下兄弟六人。雖然家境貧寒,生活清苦,但是六兄弟個個勤勞能幹,奮發圖強,為擺脫貧困的命運曆盡辛勞。
在剛剛允許個人經商做買賣的年代,阮老三不辭勞苦,天南地北地出外打工,賺了一些苦力錢。阮老五見了,很羨慕,為了自己也能立業賺錢,就跟三哥說盡好話,借了數千元錢,買了一輛三輪車跑買賣,並說定一年後還清。一年到期後,三哥正等著用這筆錢娶媳婦,就向他討還,沒想到他竟然大言不慚地罵三哥不講道理,脖子一歪說道:“沒有錢,你能怎麼樣?”三哥沒辦法,隻好認栽,媳婦也說不上了,三十幾歲了還照樣打著光棍。而阮老五呢,非但不知情,反而到處宣揚三哥的不是,把三哥埋汰得很差勁,好像他不還錢是天經地義的,向他索債反倒是天理不容了。於是兩個人幾年不說話,積怨日深,一直耿耿於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