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與同事的摩擦賬:穿上防身鎧甲(2)(1 / 3)

這樣,就可逼他麵對現實而表態。要是一切如他所言的沒事,共進午餐交流感情則是很自然的事;或者邀他與你一起吃下午茶;或者在你離開辦公室時碰上他,開心地跟他天南地北地聊一番。總之,盡量增加與他聯絡的機會。友善的對待,對方是無論如何也拒絕不得的!

要想增加與對方聯絡的機會,並以此來逐漸化解對方的敵意,除了一起吃午餐或下午茶等,你還可以從業餘興趣方麵著手。

如果在工作上與你為敵的同事其業餘興趣與你相同,那你就可以和對方在這方麵多加交流了,有了共同的愛好和興趣就會有共同的語言,有了共同的語言你們之間的隔閡自然就會很快消除,以後的相處就會更融洽。這樣在以後的工作中,你們合作起來就會愉快得多。

但是,如果你發現這位同事在工作上不僅與你意見相反,在業餘興趣上你們也截然不同,那怎麼辦?你想與之進一步地交流,可是卻尋找不到共同語言,難道要強迫自己改變興趣去取悅別人?這當然不必。消遣內容多的是,你大可發掘一種你們都會喜歡的共同興趣,不過,進行時不要過於勉強,輕描淡寫、低姿態是最理想的。例如相約同事去看演唱會、去看電影,應該算是最自然和最理想的,因為這些消遣與性格沒有直接關係,不致與某些原則有抵觸。

在加強同有敵意的同事的聯絡時,你應當表現得主動、友好,而且自然。

如果在公司裏,曾經有一位同事,為一個職位你們倆當時竟爭得十分激烈,因為當時你稍勝一籌,所以他一直對此耿耿於懷。不過,今天你倆已分別為不同部門的主管,雖然沒有直接接觸,但將來的事情又有誰曉得?所以你應該為將來鋪好路。

如果你無緣無故去邀約對方或送禮給他,當然顯得太過於唐突,而且也太自貶身價了,你應該伺機而動,做到自然而巧妙。例如,從人事部探知他的出生日期,在公司發起一個小型生日會,主動集資送禮物給他,要知道沒有人能抗拒好意。

要是對方提升新職,這就是最佳的時機了,寫一張賀卡衷心送出你的祝福,如果其他同事替他搞慶祝會,你無論多忙碌,也要抽空參加,否則就私下請對方吃一頓午餐,恭賀他之餘,不妨多談大家在工作方麵的喜與樂,對過去的不愉快事件絕口不提,進而拉近雙方的距離。這些親善工作必須在近日就抓緊機會去做,否則到了你與他有直接麻煩時才行動,那就太遲了。

也許你對此不夠理解,為什麼要和有敵意的同事增加聯絡,加強感情密度呢?其原因如下:

首先,任何同事之間的意見往往都是起源於一些具體的事件,而並不涉及個人的其他方麵。事情過去之後,這種衝突和矛盾可能會由於人們思維的慣性而延續一段時間,但時間一長,也會逐漸淡忘。所以,不要因為過去的小意見而耿耿於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是相互的,隻要你大大方方,不把過去的事當回事,對方也會以同樣豁達的態度對待你。

其次,即使對方仍對你有一定的成見,也不妨礙你與他的交往。因為在同事之間的交往中,我們所追求的不是朋友之間的那種友誼和感情,而僅僅是為了工作中的融洽關係。彼此之間有點矛盾不可避免。隻要工作中能合作愉快就行了。因為工作本身涉及雙方的共同利益,彼此間合作如何,事情成功與否,與雙方都有關。如果對方也是一個聰明人,他自然也會想到這一點,這樣他也會努力與你合作。如果對方執迷不悟,你不妨在合作中或共事時向他點明這一點,以利於相互之間的合作。

最後,對自己有意見的人,他也會覺出你對他有意見。隻要雙方都不是那種古板固執的人,實際上也都想通過某種方式進行和解。因此,這種交往不僅是可行的,往往還是非常必要的。

5. 避開敵意,得饒人處且饒人

醉心於打擊別人的人,他本身也絕不是什麼高尚之人,他們隻是打擊別人時為自己尋找一絲滿足感。對於這種可憐人,我們不應該與他們斤斤計較,而是以容納百川的胸懷對待對方的反對。

我們都知道,由於每個人的智慧、經驗、價值觀、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因此與人相處,爭鬥是難免的,不管是利益上的爭鬥,或者是是非的爭鬥。

在我們周圍,那些對你抱有敵意的同事則喜歡時時與你爭鬥,在他們的不斷攻擊下,你往往會不由自主地陷入爭鬥的漩渦,而大部分的人一旦陷入爭鬥的漩渦,便會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一方麵是為了麵子,一方麵是為了利益,因此得了“理”,便會不饒人,逼得對方非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暫時勝利,但這同時也是下次爭鬥的前奏;“戰敗”的對方也是一種麵子和利益之爭,他當然要“討”回來。這樣就會造成你與同事之間無休無止的爭鬥,在以後的工作中他一定會加倍地反對你,與你為敵,這樣下去的後果隻能是兩敗俱傷。

其實,在應對與你有敵意的同事時,你最好以容納百川的胸懷對待對方的反對。如果你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就有可能激起對方反抗的意誌,就有可能“不擇手段”給你自己造成傷害。如果你得理還能饒人,放他一條生路,那麼,他對你的敵意從此就會減弱一些。而且人海茫茫,但卻常常“後會有期”,你今天得理不饒人,焉知他日的二人狹路相逢?若屆時他強你弱,你就有可能吃虧,“得理且饒人”也是為自己留條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