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環境壓力同GDP增長實現脫鉤北京市的環境壓力與GDP增長已實現脫鉤,其中,汙染物排放同GDP增長實現絕對脫鉤。北京市汙染物排放量下降顯著,空氣汙染、水汙染及固體廢棄物汙染排放量均與GDP增長實現了絕對脫鉤。其中,固體廢棄物汙染排放量下降最顯著,下降幅度達99.91%,空氣汙染物排放也有比較明顯的下降,而水汙染物排放量則基本保持穩定。能源消耗也已經與GDP增長實現了相對脫鉤。
(3)單位人口麵臨的環境壓力提升盡管環境壓力與GDP增長已實現脫鉤,但部分環境壓力指標與人口仍然保持同步增長,甚至增長速度超過人口增長速度。這類指標包括COD排放量和能源消費量,表明生產及生活的前端和後端引起的環境壓力增長速度均超過人口的增長速度。這種情況造成單位人口麵臨的環境壓力不斷提高。
(二)資源環境壓力特征原因
引起北京市環境壓力狀況曆年變化特征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影響因素。
(1)物資資源生產能力有限農業不是北京市的主導產業。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北京的農業產值比例逐漸下降,生物資源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有限。北京市的自身能源生產能力也有限,能源生產增長速度低於經濟增長速度,有限的能源供給增長限製了區域能源消耗量,因此,北京市能源消耗量與經濟增長脫鉤的動力根源可能在於有限能源供給的限製作用。
(2)汙染物排放治理成效顯著對脫鉤指標影響因子的分析顯示,高脫鉤水平往往源於汙染物排放量同能源消耗總量的比值下降幅度較大,這表明對能源使用過程中的汙染治理效果越好,則汙染與經濟增長脫鉤的程度越高。北京市近年來汙染治理力度逐漸加大,國華、京能、高井、華能四大燃煤電廠脫硫設施投入運行,部分鑄造、化工、造紙、水泥、印染企業因不符合環保要求關停,危險廢物處理不斷加強,一些相關配套法規也隨之出台。這些汙染治理措施推動了北京市汙染排放下降。
(3)產業結構明顯升級產業結構變化是北京市能耗及汙染下降的一項重要原因。2007年北京市產業結構相比1996—2000年及2000—2005年明顯升級。第一、二產業比例下降,GDP向第三產業轉移,從1996年的61%上升到2007年的72%。第三產業同第一、二產業相比,對能源的依賴程度較低,並且比較容易實現減物質化運行。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並優化,能源消耗及汙染物排放量也與GDP增長脫鉤,目前北京市三產比例已經接近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三大產業進一步優化的空間不大,而第二及第三產業內部還有一定優化空間。
(4)居民數量及生活習慣起重要作用COD排放量同人口數量基本保持同步略高的增長速度。由此推測,COD汙染同居民數量及生活習慣具有較高的相關性。隨著北京市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數量增加,居民活動帶來汙染增加。因此,規範居民行為,提高居民環保意識及環保知識已經成為北京市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
五、北京城市廢棄物處理現狀
目前北京市有垃圾填埋場17座,其中6座大型衛生填埋場,3座小型填埋場,2座堆肥場,2座小型焚化爐,4座大型運轉站,總處理能力為每天1.04萬t,而北京市的垃圾日產量為1.84萬t,處理能力的缺口高達每天8000t。而且,現有垃圾填埋場的實際處理量為每天1.74萬t,已經嚴重超過了額定限度。而過量處理一方麵會導致垃圾處理標準無法達到垃圾廠設計的要求,另一方麵也縮短了垃圾廠的使用壽命。但是按照北京市垃圾填埋的設計規劃用地麵積,目前北京市垃圾填埋占用麵積已經達到了2020年的規劃麵積,現有的垃圾填埋場已經接近填滿封場的狀態,按目前的速度,垃圾填埋場的可用壽命不超過4年,之後北京市將麵臨垃圾無處可埋的嚴峻形勢。北京設定的垃圾處理目標是焚燒40%,堆肥30%、填埋30%。2012年前,北京市將建設阿蘇衛焚燒廠、京南垃圾焚燒廠、董村垃圾焚燒廠3個垃圾焚燒處理項目。2015年前,將再建設六裏屯焚燒廠、北天堂焚燒廠、南宮焚燒廠等,梁家務焚燒廠也將擇機建成。加上現有的順義區焚燒廠、高安屯焚燒廠,北京市2015年前將建成9座大型垃圾焚燒廠,垃圾焚燒處理總能力可達到每天8200t,焚燒比例將從目前的2%提高到40%。
在目前北京市資源環境狀況和成功舉辦奧運會踐行奧運的三大理念之後,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戰略目標,北京的經濟發展開啟了綠色新政的探索和實踐。“綠色北京”建設是北京經濟綠色轉型的機遇,必將使北京古都煥發出青春活力,綠色產業將創造200萬以上的就業機會,經濟與生態、發展與公平、差異與和諧都成為關注的重點。2009年11月17日,北京召開建設綠色北京專家座談會,市委書記劉淇強調,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切實把綠色北京理念具體化,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倡導綠色消費,把北京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努力推動首都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