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北京綠色轉型對策和措施(1 / 3)

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北京市未來主要的發展目標為“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對北京市經濟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對策,應以其麵臨的問題和具備的條件為基礎,立足北京現狀,避免急功近利,嚴格控製項目質量,構建綠色經濟發展模式的全麵對策框架。

一、基本原則

北京市綠色經濟轉型應以減物質化和非物質化為基本原則非物質化又稱為去物質化或脫物質化。它指用非物質形式取代有形物質的產品和消耗的方式,從源頭上控製廢棄物的產生,實現社會經濟的良性循環。非物質化是消費與生產的一種理想狀態,提倡非物質性服務與消費,通過改變消費者行為,建立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為前提的可持續消費觀,從而避免或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非物質化常表現在數字化技術的替代作用上,即在傳遞信息和交流中不再使用實物形態的手段。非物質化的設計技術通常被稱為可持續的替代性服務(Sustainable Services Substitution,簡稱3S)。此外,非物質化要求經濟發展不再依賴於自然物質資源,而是決定於人類的創造力,決定於人類創造“內容”的質量和效率,非物質化的經濟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方式,判斷經濟非物質化的進展程度不僅取決於工業原料的消耗量,而且還要考慮在實施過程前後對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減物質化和非物質化思想強調以最少的消耗實現經濟運行,在產業運行過程前端開始即體現綠色經濟的環境友好特性。以減物質化和非物質化作為原則不僅有助於降低消耗,而且由於參與產業鏈流通的物質和能源減少,生產和消費後端的排放也將隨之降低。實現減物質化和非物質化需要涉及經濟運行係統的各個領域,包括從地理區位布局到產業結構的合理規劃、對資源及交通運輸的統一管理、生產及消費方式的改進、居民觀念的更新等。

北京市在以往發展中強調工業新陳代謝,忽視非物質化創意產業,表現為消耗與GDP增長脫鉤程度較低,且與人口增長仍保持較高相關程度。未來應在生產、消費各環節全麵堅持以減物質化和非物質化標準作為新措施選擇、新項目開發和新規則實施的指導原則。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促使國家加大投資力度刺激經濟,這種政策一方麵帶來更大規模資源消耗,另一方麵也為北京未來的減物質化與非物質化發展帶來契機,這依賴於投資項目規劃與審批的質量與監控力度。此外,投資項目還應量力而行,根據未來發展目標及北京人力資源結構特點,有針對性地啟動項目,一方麵以保障居民就業及社會穩定為前提,另一方麵在環保產業方麵尋找基礎建設的新方向。

根據邁克爾·傅理茨(Michael Fritsch)的研究結果,區域距離對於非垂直關係企業間的協作影響較大,而對消費者和供應商關係的企業間創新協作影響較小(Fritsch,2001)。基於目前北京市的區域創新能力基礎及其與周邊省份的發展水平差異,北京市應在內部開展廣泛的企業創新協作,借以提升創新能力,同時同周邊區域建立廣泛的產品供求關係,通過創新成果的對外輸出,加快自身創新成果轉化,並帶動周邊區域經濟和技術水平提升。

就北京市內部來說,應以發揮區域創新比較優勢為主要思路。對北京市綠色轉型要素稟賦的分析顯示,北京市的要素稟賦已由勞動力要素向技術要素轉移,同時,北京市的資本要素供給不算豐富,以資本密集型產業作為主要發展對象不具有可持續性,北京市未來應以技術要素作為發展綠色經濟的要素稟賦,創建其在區域創新方麵的比較優勢。

具體來說,北京市應以基礎研究、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作為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以替代原本依靠簡單勞動的產業。擴大這些行業的勞動力需求,以改變勞動力市場供需結構性失衡的現狀。北京市在發揮區域創新方麵比較優勢的過程中應注意兩方麵結合。

一方麵,應注意新興技術密集型產業與綠色經濟理念的結合。技術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其作用並非單向和無條件的,隨著技術進步,可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治理能力,也可能帶來更廣泛的資源需求。需要對具體的技術形式加以辨析,開發和推廣循環利用、汙染防治等有針對性的技術,主要依靠可再生資源,並在其再生能力範圍內進行消費。對於非可再生資源,在未來存在替代資源的前提下進行消費,而排放要以環境吸收能力為前提。

另一方麵,應注意創新成果與產業及市場的結合。北京市在利用已經形成的要素稟賦基礎上,還應盡快完善其在創新成果向產業轉化方麵的不足,在高等教育中對受教育者加強實用性技能的培養。加強產學研結合對於北京市發展綠色經濟存在四方麵意義,其一,有助於完善北京市的區域創新能力;其二,有助於為高學曆求職者尋找就業出路,解決勞動力供需結構性失衡;其三,有助於創新成果在市場中的價值體現,從而促進資本要素的積累;其四,推動產學研結合的過程本身需要金融、信息領域的一係列產業參與,有助於北京市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就對外措施來說,應以發揮北京市對周邊區域的經濟帶動作用為主要思路。作為中國北方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市在技術水平、經濟基礎、政策導向等方麵均優於北方其他地區。盡管在短期內,北京市獲得了優先發展的機會,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限製了北京市的進一步發展。隨著區域間發展水平的擴大,周邊地區與北京市的合作空間將減小,從而導致生產要素的交流和比較優勢的互補作用減弱,而且也給北京市造成巨大的人口壓力。因此,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和技術水平,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將為北京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條件,一方麵,周邊地區的發展有助於解決北京市在自然資源和勞動力方麵麵臨的問題;另一方麵,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合作,對於推動北京市創新成果轉化,全麵提升其區域創新實力將起到積極作用。

二、模式定位

(一)綠色北京建設的階段性目標

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壓力脫鉤,是綠色經濟的必然要求。北京市進行綠色轉型,“脫鉤轉型”是重要內容,需要結合北京市目前經濟發展與環境壓力的關係,製定階段性目標。根據目前北京現狀,可以按照三個階段製定脫鉤轉型目標。近期內,用3~5年的時間,鞏固汙染排放方麵的脫鉤成果,加快脫鉤速度,大力治理空氣汙染,擴大生產部門資源消耗與GDP增長的脫鉤;中期預計需要5~10年,加大資源消耗與GDP增長的脫鉤,實現北京的可持續生產與消費;長期預計20年以上,使北京達到消耗、排放同GDP、人口增長的全麵絕對脫鉤,實現綠色經濟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