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北京綠色轉型對策和措施(2 / 3)

(二)“四力”發展模式

根據北京市委、市政府對北京發展目標與發展理念的界定,結合北京市目前的具體情況,北京未來應以自主創新能力、服務創新能力、節能減排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等“四力”相結合的戰略作為區域綠色經濟轉型形式的體現。

1.自主創新能力

北京市區域自主創新能力長期在中國居於前兩位,集中體現在基礎研究與高等教育領域的突出實力,而在創新成果轉化方麵尚需要提升,對周邊區域的技術帶動作用也較弱。未來北京既要依靠良好的區域自主研發能力優勢,又要盡快彌補產學研結合方麵和對周邊區域科技輻射方麵的不足,構建完善的環渤海區域創新係統。

出於可持續發展考慮,北京市未來的區域創新能力發展應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開發相關技術,避免技術向單純追求使用效果而忽視節能減排的方向發展。同時增加清潔生產和節能環保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力度。此外,北京應加強同周邊地區的交流,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同時為北京創新成果轉化開辟市場。

2.服務創新能力

服務創新是融經濟、技術和社會為一體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北京綠色服務創新在於發展“綠色設計”和“綠色服務”。綠色設計依托北京區域創新能力,要求研發自有產品、形成自主品牌,綠色服務表現為以對環境友好型服務業替代傳統高消耗高汙染產業。一方麵,北京需要推廣電子通信、無紙化辦公等方式,減少經濟活動中的消耗與汙染,另一方麵,北京應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旅遊、養生產業,以代替傳統高消耗消費方式。

北京文化創意產業興起較晚,但發展迅速。北京已興建中關村科技園石景山園等一批與減物質化和非物質化理念相一致的科技園區。未來一段時期,北京應鞏固成績,繼續規範園區監督管理,加強園區產學研合作,進一步發揮北京技術要素的稟賦優勢。

3.節能減排能力

節能減排能力體現在前端能源與資源輸入形式的選擇、中端減物質化和非物質化運行及末端的循環利用和排放物集中治理方麵,與自主創新、服務創新能力彼此依賴。北京的減排工作已經取得顯著成績,並且對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壓力脫鉤起到顯著影響。未來時期,應加大能耗治理力度,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開發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能源,進一步加強對水汙染的治理,避免經濟發展與水汙染排放恢複相對脫鉤。

從產業結構角度來說,北京三大產業整體比例已經接近西方發達國家水平,進一步優化的空間不大,而在各產業內部,還可以繼續調整,減少傳統高耗能產業的比重,大力發展環境友好的現代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

具體產業運行過程中,應采取減量化方式,這對於降低區域生態足跡,減少生態負荷意義重大。政府部門應當發揮公共服務職能,積極進行節能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並對節能型與循環型產品及生產方式的推廣加以支持,限製粗放型生產。

4.國際競爭能力

良好的國際競爭力是加強對外交流,發揮比較優勢、通過交換過程實現帕累托最優的保障。提升北京的國際競爭能力,首先要完善市場化運作,建立高效率的信息、金融服務體係,為北京國際化發展提供保障;其次要培養北京的國際文化氛圍,包括保留北京文化傳統、開辟跨文化國際平台、提升居民文化素質等;最後仍需注意加強北京市同周邊及國際的合作交流,綜合利用多方資源,推動北京形成以技術為要素稟賦的國際比較優勢。

三、具體措施

(一)開展環境創新

環境創新是通過技術經濟、組織、社會和製度改變導致環境改良的過程(Triebswetter, Wackerbauer,2008),這一概念重點體現了創新過程中的環境目標。創新對解決環境問題的作用包括兩個形式,一種是直接麵對環境問題的產品和生產過程創新,另一種是間接體現環境友好型的生產及消費方式創新。環境創新的動力既包括推動企業環保的因素,也包括創新活動的普遍決定因素,與法律製度、宏觀政策、文化背景等條件都有密切關係。北京開展環境創新,應發揮創新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從以下兩方麵入手。

一方麵,鼓勵企業關於環境項目的對外合作。國際經濟合作的技術外溢效應是推動創新的重要因素。例如,鑒於中國企業在能源節約方麵的積極性高於排放治理的現狀,可以多鼓勵企業在汙染減排方麵的對外合作,這樣不僅能令企業贏得經濟利益及國際市場份額,同時還可以使企業獲得排汙治理方麵的環境技術外溢效應。

另一方麵,普及宣傳教育塑造環境文化。環境文化直接關係到創新主題的行為方式,是環境創新長期維持重要保證。法律、宣傳、教育等多種工具對於環境文化的塑造都會發生作用。在完善法律特別是產權相關法律的同時,還應發揮宣傳、教育的作用。通過宣傳及教育塑造環境文化,有利於形成創新主體的自覺環境創新意識,並在自覺行為下進行環境創新,包括環境文化創新,從而達到文化與創新的持久循環。

(二)改進城市規劃

北京市的城市布局,采取的是多層環線的形式。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市區麵積也隨之擴張,呈現出發展基礎由中心向四周逐漸遞減的狀況,北京城市中心成為主要就業區,而住宅區逐漸向外圍擴展。這種格局不僅造成了嚴重的交通壓力,同時帶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汙染物排放。從長遠視角來看,改進城市規劃是實現北京市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

其一,應結合產業發展計劃,建立城市布局的長期改進規劃,逐漸改變北京市目前中心就業、外圍住宅的現狀,使北京按照不同產業形成若幹市內經濟中心,每個中心內部既包括就業區也包括住宅群落,從而縮短日常上班的出行距離。

其二,應注重不同形式市內交通的功能差異性,充分發揮市內交通的作用。目前,北京市的地鐵線路與地麵公交線路高度重合,功能重複。方便便捷的軌道交通不僅沒有降低城市整體交通壓力,反而促使更多市民頻繁在市區內流動。在未來的軌道交通建設中,應突出其在城市中長距離運輸中的作用,將其作為連接各經濟中心的工具,增加放射性線路的比例,最終形成公交車服務短途、軌道交通服務中長距離的公共交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