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北京綠色轉型對策和措施(3 / 3)

城市布局現狀同曆史情況、居民習慣等均有密切聯係,難以在短時間內進行改動。改進城市規劃,需要長遠視野、整體規劃和大量的協調工作。因此,一方麵不能忽視改進城市規劃的必要性,另一方麵也需要注意結合其他手段,應對短期內可能出現的城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

(三)打造綠色政府

北京市綠色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應結合北京市綠色轉型目標,通過加強以下兩方麵的工作,打造城市綠色政府。

首先,政府應當為北京市綠色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保障。發揮政策的保障作用有兩方麵含義,一方麵,市場主體從事環境友好型經濟活動的積極性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動;另一方麵,政策的力度要適當。在發揮政策作用過程中,應致力於為經濟主體提供自由平等的競爭環境,避免對相關創新過程的直接幹預,多發揮企業及社會公眾在其中的主導作用。對經濟主體的引導可以采用行業環境標準、完善相關產權保護體係等間接手段。

其次,發揮政府的服務職能,打造綠色經濟的服務型政府。環保產品、設施及服務普遍具有公共物品特征。政府應在這些領域發揮服務職能,包括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普及環保相關知識等。

(四)綠色小區建設

綠色小區是綠色北京建設與民眾的切入點,綠色小區是綠色北京建設的基礎。綠色小區除須具備傳統住宅遮風避雨、通風采光等基本功能外,還要具備協調環境、保護生態的特殊功能。因此,綠色住宅的建造應遵循生態學原理,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規劃設計、營建方式、選材用料方麵按區別於傳統住宅的特定要求進行。

根據建設部小區產業化促進中心正在研究製定的有關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的技術導則,衡量綠色住宅的質量大致有以下幾條標準:①在生理生態方麵有廣泛的開敞性;②采用的是無害、無汙、可以自然降解的環保型建築材料;③按生態經濟開放式閉合循環的原理作無廢無汙的生態工程設計;④有合理的立體綠化,能有利於保護、穩定周邊地域的生態;⑤利用了清潔能源,降解住宅運轉的能耗,提高自養水平;⑥富有生態文化及藝術內涵。

綠色生態住宅正日益受到中國房地產界和社會公眾的普遍關注,最近一次對中國六大城市住房調查表明,除戶型、交通外,自然環境和社區環境已成為購房者所關注的重點,各地都有一些住宅項目將“生態概念”、“綠色概念”作為自身的賣點。這些均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眾健康對住宅環境的要求。

①規劃設計。體現土地資源利用的合理性和節約性。

②生態綠化環境。生態小區綠地率應≥35%,綠地內植物種植麵積(含水麵)≥綠地麵積的80%。

③能源係統。目前至少要求建築節能50%以上,以後會逐漸提高節能要求至65%。

④空氣環境。生態小區內的大氣環境質量宜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⑤聲環境。日間噪聲小於35dB、夜間小於30dB。

⑥水環境.生態小區的排水應采用雨水、汙水分流係統;宜采用中水和雨水收集與利用係統。

⑦建築材料應用。生態小區建設應選用生產能耗低、技術含量高、能回收、可循環使用的3R材料和產品。

⑧生活垃圾及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生活垃圾的收集要全部袋裝,密閉容器存放,收集率應達到100%,垃圾分類率應達到50%。

⑨智能化、信息化服務與管理。生態小區設有自動聯網防盜、火災和可燃氣體報警安全係統,小區戶內人工緊急求助設施,能對小區的安全監視、記錄等集中管理和控製。

(五)深化產業升級

產業結構對於資源消耗和汙染排放都有重要影響。北京市三大產業的整體比例已經達到西方發達國家水平,進一步升級的空間不大。而三大產業內部,各種具體行業的環境友好程度也不盡相同。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應以減物質化和非物質化為基本原則,逐漸降低簡單勞動產業所占比重,發揮區域創新優勢,以教育、文化創意等相關產業作為未來北京市第三產業的發展方向,同時,通過同周邊地區及國際貿易,發揮比較優勢,滿足非重點發展行業產品的需求。通過這種手段,不僅北京市人口壓力和勞動力結構化供需失衡狀況可以得到改善,還有助於協調區域關係,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

北京綠色轉型的基本思路是以減物質化和非物質化為基本原則,發揮內部區域創新能力比較優勢和外部區域經濟帶動作用。本章為北京市的脫鉤轉型目標製定了三階段目標,提出北京市綠色轉型的四力發展模式,並為北京市綠色轉型目標的實現、原則的貫徹及模式的構建提出一係列具體手段。

小結

“綠色北京建設”是環保產業與循環經濟在區域發展的實踐,綠色北京建設的發展推動著環保產業與循環經濟的發展。本章從北京市資源環境現狀著手引出綠色北京建設的意義,以北京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為著力點,研究建立北京廢棄物分類回收體係,以推動北京廢棄物資源化的發展,從而加快以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發展為指導的綠色北京城市建設的進程;貿易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綠色北京的建設要靠綠色貿易的推動;最後結合北京的資源環境、經濟、社會以及國家的戰略目標,總結出了北京綠色轉型的基本原則及具體的對策和措施。

參考文獻

[1]何芩.關於奧運後綠色北京規劃.北京規劃建設[J],2009,(2):192.

[2]Michael Fritsch.Co-operation i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Regional Studies[J].2001,(4): 297-307.

[3]Ursula Triebswetter, Johann Wackerbauer.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Product Innovation and Impacts on Company Competitiveness: a Case Study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n the Region of Munich[J].European Environment.2008,(7): 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