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與循環經濟》一書集聚了國內外多名專家學者多年研究的成果撰寫而成。2007年,叢書的負責人李沛生先生、委托我負責叢書的編著工作,共承擔了其中四部專著的編寫任務。為了進一步發揮北京工業大學和國際生態發展聯盟的智力優勢,我特意邀請了北京林業大學郭建斌老師和我共同負責撰寫此書。郭建斌博士長期從事環保理論及生態環境建設方麵的研究,他擁有在德國長達十年的研修和工作經曆,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專業經驗。我倆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04年,郭建斌博士曾參與了由我負責撰寫的《德國循環經濟研究》專著(科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也正是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該專著曾於2009年榮獲了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高農農作為北京工業大學的在讀博士,在我指導下,參加了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美國加州大學、環保部,北京教委等一係列重點課題,也承擔了該專著的組織協調工作。
後記早年我曾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所工作(1986—1988年),致力於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參加了老院長劉茂才教授、副院長林淩研究員以及工經所副所長胡秀坤研究員負責的“開發大西南”總體戰略規劃,當年日夜兼程的社會考察至今都記憶猶新,對國情的實證研究極大豐富了日後在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的博士研究內容。
不過當時大家主要關注如何開發自然資源、提高工業產值、增加國民生產總值等經濟問題,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後來,這樣奠定了今後的國際化發展的道路。經過母親夏光過去在部隊的戰友、總參著名科學家謝世傑教授的大力推薦,拜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範家驤教授為指導教授,潛心研究發展經濟學,並得到了所在單位李樹桂所長的同意,使我脫產到北京大學深造,從此,本人研究的視野從微觀、中觀經濟擴展到宏觀經濟研究。
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1988—1991年),本人得以參加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國際課題,其中主要參與了高林研究員負責的“黃渤海地區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研究課題,後來經過多年跟蹤研究,逐漸發現一些地區仍在重複著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先汙染、再治理”的老路。不久,在北大和南大分別結識了德國著名漢學家費路教授(Roland Felber)和著名經濟學家古德曼教授(Gernot Gutmann),本人學術視野得以進一步的擴展,從中國問題延伸到國際經濟問題。
1992年在費路教授推薦下,我獲得德國GDF學術獎學金資助,在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從事“經濟轉型”研究,同時獲得攻讀博士學位的資格。在長達十多年的研究中,我尤其關注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記得在閱讀的著作中,一位美國女科學家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對我影響深遠,使我投身於環保事業,正如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Albert Arnold Gore Jr.)所言:“《寂靜的春天》猶如曠野中的一聲呐喊。以它深切的感受、全麵的研究和雄辯的論點改變了曆史的進程。如果沒有這本書,環境運動也許會被延誤很長時間,或者現在還沒有開始”。正是受到這樣的影響,我發自內心更加關注環境問題,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從事學術前沿研究,有個別曾接近我的一些企業工作者也時常以不理解的態度認為我從事這樣的環保學術工作純粹是“務虛”。
回國之後,我負責了WTO事務的研究工作,後來作為北京市特聘教授,教學研究成為日常工作的重點。首先,應該感謝北京工業大學原校長左鐵鏞院士、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李京文院士和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循環經濟分會(籌)名譽會長李沛生先生。在他們所開創的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的學術研究平台上,我帶領一批青年學子開展了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研究;其次,還特別感謝本套叢書的組織單位楊西京先生和趙紅玉女士,正是他們所具有的遠見卓識,使得該套叢書得以麵世。在撰寫專著的過程中,我也結識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玉慶、國家環保局原副局長葉汝求、國家科學技術部原秘書長石定寰,通過交流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知識,在此也要表達由衷地感謝。此外,應該真誠感謝北京大學趙寶煦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杜文棠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張象樞教授等老學者的支持,正是他們的支持,極大激發了中青年學者的積極性,我本人也在學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