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越力於地者富,能起力於敵者強,強不塞者王。故王道在所開,在所塞,塞其奸者必王。故王術不恃外之不亂也,恃其不可亂也。恃外不亂而治立者削,恃其不可亂而行法者興。故賢君之治國也,適於不亂之術〔一〕。貴爵,則上重,故賞功爵任而邪無所關。好力者其爵貴;爵貴,則上尊;上尊,則必王。國不事力而恃私學者其爵賤;爵賤,則上卑;上卑者必削。故立國用民之道也,能閉外塞私而上自恃者,王可致也。

〔一〕適:專注,專門在這方麵致力的意思。

【譯文】民眾的本性,是好逸惡勞的。好逸,事業就要荒廢;荒廢了,政事就治理不好;治理不好,國家就要混亂;如果賞罰不能在全國實行,國家的發展就必定堵塞不前。所以要想建立大的功業而難以爭取民眾全力支持的,大的功業是不可能期望成功的;要想搞好法治而又難以改變舊法,民眾必然混亂而不能期望把國家治理好。所以治理民眾沒有一成不變的常規,隻有法治才能治理好國家。法律能隨著時代而變化,國家就能治理好;治國措施能適應社會情況,就會有功效。因此民眾質樸,隻要用好壞的名聲來約束就能治理好;社會上有人崇尚智巧,隻有用刑罰束縛他們才會服從。時代變化了,治理措施不改變的國家就要混亂;玩弄智巧的人多了,禁令不能隨著改變的國家就會削弱。所以聖人治理民眾,法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展,禁令隨著玩弄智巧的人的表現而改變。

能在農耕上發揮出力量的國家就富裕,能在戰爭上調動起力量的國家就強大,強大到不能被阻擋的國家,就可以稱王天下。因此,稱王天下的途徑,在於開創什麼堵塞什麼,能夠堵塞奸邪行為的,必定能稱王天下。所以稱王天下的策略,在於不依賴外國勢力不搗亂,而是依靠正確的治理使它們不可能搗亂。依賴外國勢力不搗亂而治民立國,國家就會削弱;立足於使外國勢力不可能搗亂而推行法治,國家才能興盛。所以賢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專注於使其他外國勢力不可能搗亂的策略。人們以爵位為貴,君主就會受尊重,所以獎賞有功的人,把爵位授給勝任的人,奸邪的人就無可乘之機。提倡耕戰的國家,它的爵位貴重;爵位貴重,君主就受到尊重;君主受到尊重,就一定能稱王於天下。不事耕戰而依靠私學的國家,它的爵位被看得低賤;爵位被看得低賤,君主就被人輕視;君主被人輕視,國家就一定會削弱。所以立國用民的原則,在於防止外國勢力的搗亂,堵塞私學的傳播,而看重依靠自己的力量,這樣稱王天下的功業就可以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