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外交官並非郭嵩燾
從4月28日起,湖南教育電視台《湖湘講堂》推出“揭秘中國第一外交官——郭嵩燾”專題講座,該講座由中南大學教授孟澤先生為大家揭秘。中國第一外交官怎麼出現在清朝?難道清朝以前曆朝曆代沒有外交官?這個“中國第一外交官”是指古代還是指現代?這個概念比較模糊,婁義華查閱了大量資料和詢問了諸多專家,得出一個答案,中國第一外交官並非郭嵩燾。為何呢?
首先,“中國第一外交官”這個概念比較模糊,是指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外交官?如果是指新中國(1949年)以前的,那郭嵩燾肯定不是第一位。外交官指從事外交事務的官員,在曆朝曆代都專門設立了外交事務的官員,在《周禮》中有“陣方氏”一職,相當於今天的禮賓司,專門負責接待周朝各邦國的諸侯、使臣與邊遠蠻夷小國的首領、使者等。《周禮》中與懷方氏同職的還有方氏、訓方氏等,可以說是中國最早負責“外交”事務的官員。我國曆朝曆代的外交官員基本上都是駐內官員,就是行使外交關係以後就回到自己的國度。另外一類就是常駐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例如如今駐美國大使等。
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秦漢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往來僅限於近鄰的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等一些國家。直到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直接往來。由張騫開通的“絲綢之路”,是這一時期我國外交關係最光輝的表現。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時,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到達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況行至波斯灣而還。到166年,大秦國王安敦派使者正式來中國,這是中國和歐洲正式交往的開始。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二個時期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封建經濟處於繁榮上升階段,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也大大發展。這一時期的對外關係有三個特點:第一,我國已經逐步形成為東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對一些近鄰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已經不僅限於一般的來往,而是作為培養人才的中心和經濟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時期我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空間範圍大大擴大,除東亞和東南亞外,中亞、西亞、歐洲甚至非洲都已經有比較頻繁的商業經濟和文化方麵的往來。最顯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節和商人大量來中國。唐朝時還有一批留居中國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時期海運和陸運都很發達。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三個時期是宋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這一時期的對外關係也有三個特點:第一,由於自北宋開始,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發展,內外貿易繁榮,對外航運也突飛猛進,尤是海上運輸,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時代,在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上中國船隊是最活躍的船隊。第二,宋元明時期,我國在對外經濟文化方麵出現了一批富有遠航經驗的國際大遊曆家。他們包括元朝的汪大淵、明朝的鄭和等人。同時從阿拉伯、波斯和歐洲來的大批商人中,也湧現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時來華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摩洛哥人伊本白圖泰等等。
從上述的外交發展史來看,郭嵩燾並非我國外交史上第一位外交官。
其次, “中國第一外交官”還有一層意思可理解為功績卓著,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國和世界外交曆史上都留下光輝燦爛的一筆,郭嵩燾顯然不能與張騫、鄭和等人可比,還有唐朝的鑒真東渡日本、唐朝的玄奘西行印度、唐朝的王名遠到吐火羅國(今阿富汗)、唐朝的杜環到大食(今阿拉伯地區)等等這些外交家取得的成就遠比郭嵩燾顯赫。
第三,“中國第一外交官”是指現代中國還是古代中國,較為模糊。新中國第一位外交官是周恩來。那麼我們來看看郭嵩燾一生的經曆:郭嵩燾(1818年-1891年),字筠仙,湖南湘陰人。1847年中進士,1853年,隨曾國藩組建“湘勇”。1856年任南書房行走,1863年署理廣東巡撫,1875年初任福建按察使。1877年起,任清政府駐英法公使。1878年8月被清政府召回,從此閑居。1891年逝。
從郭嵩燾的一生的經曆可以看出,他是封建社會清朝的外交官員,按照曆史劃分,他應列入古代外交官的範疇。他並不能稱為“中國第一外交官”,有故意製造噱頭的嫌疑,一檔講座節目應該更加準確。所以,稱郭嵩燾為“中國第一外交官”不妥當,應該稱他為“中國第一位駐外外交官”,或者翻譯成“中國第一位常駐英法外交官”。按照當時的名稱,稱為“中國第一位駐外公使”更加準確。
(原載 《中國文史》雜誌 新浪網 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