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謙遜被外國人認為無能
中國是禮儀之邦,有著幾千年的曆史,世界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國際間交往的日益頻繁,中國人的交往範圍逐漸擴大,“遠方”的概念早已突破了國界的限製。在你來我往中,人們開始習慣於與操著不同語言,不同習俗的外國人打交道。但是文化背景的差異,讓人們對禮儀有不同的理解。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任何場所都比較謙虛謹慎,謙虛究竟好不好?
回答:中國人的謙虛也要把握時機,如果隨時都是如此,謙虛往往被外國人誤解為是一種無能的表現。我舉兩個我在國外親眼目睹和聽說的事情,以饗讀者,讓出國的和與外國人交流的朋友們引起注意。
我們一行幾人到德國去,有男有女。到了拜訪的對象,德國有3人接待我們8人,領頭的人很注意禮儀,互相介紹以後,那位領導就開始通過讚美來拉近主賓之間的距離,他就拿我們當中一位長相不錯的女孩子開頭。在德國,讚美也要女士優先,不像中國首先“捉住”賓客的領導不放。那位先生用渾厚的德語誇讚這位姑娘說:“你很漂亮,漂亮到至極,這是我平生第一次見到人間還有如此美麗的女性。中國文明不但源遠流長,而且還是一個不斷湧現美女的地方。”話畢,這位姑娘的臉一下顯得緋紅,非常謙虛地回應道:“那裏!那裏!”這位德國人以為她回答的是說美麗的具體位置在哪裏,於是,他接著補充說:“你全身都很漂亮,尤其是眼睛很迷人,讓人見了以後就魂飛魄散。”這位姑娘聽後更加飄飄然,又客氣地回應說:“那裏!那裏!”沒想到,這位德國人聳了聳肩,回應到:“你的鼻子很漂亮。”這位姑娘還在謙虛地回答那裏那裏,這位德國人準備把她全身的器官都說一遍的時候,我們打斷了他的回答,並向他普及了“那裏!那裏!”的具體含義,他聽後恍然大悟,又聳了聳肩,雙手攤開做無賴狀,並附上一句:“中國文化真是博大精深,難以理解。”我們相視一笑才勉強消除這尷尬。
一位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博士生到某著名外企去應聘駐中國區高管,該企業的要求是英語八級,另外還要精通荷蘭語。這位先生準備得非常充分,自己的條件也符合崗位的要求,他信心十足地與外企老板見麵。老外首先用英語與他交流,問他的英語水平如何?他非常謙虛地回答說:“還行。”老外接著問他的荷蘭語水平如何?他又謙虛地回答:“過得去。”真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個非常優秀的人才卻被拒之門外,理由是這個博士生的外語水平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就是因為他的謙虛,沒有自信地說自己的水平具體是什麼樣子而喪失去一次很好的就業機會。
“還行”、“過得去”、“一般”、“差不多”、“還可以”等等這些詞彙在我國是一些謙遜的詞彙,而在外國人看來是自己信心不足,能力欠缺的表現。類似的事件太多,很多人出國去,往往按照中國的禮儀來要求別人是不對的,還有就是自作聰明地以為外國人都深諳中國之道,弄巧成拙,不僅交往不愉快,可能還會帶來許多不好的印象。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如何與外國人交往,是一門學問,要充分研究對方的文化背景和習俗。我們在交往時不要拘謹,更不要把他們當外星人看待。我們要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文化,宗教等等。解決了這些問題,就能使您的涉外交往暢通無阻。
國際交往中的禮儀活動要複雜得多,敏感得多。一個精心安排的歡迎儀式,能使來賓一踏入被訪國就能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一個圓滿的歡送儀式,也能給來賓留下一個難忘的回憶。反之,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到東道主與外賓的關係,甚至會影響到國家、民族之間的關係。因此,掌握好國際禮儀,適應中國改革開放的要求,是國人的一項緊迫任務。
(原載 《海口晚報》 中國網 大江網 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