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五嫁”的偽藝術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在山東沂水縣,發生了一件讓各位看官覺得奇怪的事。據《齊魯晚報》6月20日報道:沂水縣一開發商開發建設了一棟樓房並出售,他居然將一套房子賣給五家。並把主管單位也“藝術”了一番。而主管單位上演的“藝術”看似合情合理。這一係列“藝術”的上演,最終落幕時,導演這幕大劇的導演把自己“導”進“局子”。而另一個配角是否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若無其事。
開發商真會玩“藝術”,來個“一女五嫁”。估計開發商非等閑之輩,是個具有藝術細胞的“儒商”,肯定看過川劇的“變臉”。若沒有此招,受此藝術的熏陶,如何能把一套房子賣給五個消費者呢?這種“藝術”手段的實施,比常見的一些騙子伎倆可要高明得多。不戴上和善的麵具何以得逞。
來購房的事主也不是三歲小孩,無主見,無判斷能力。都是吃掉了多少斤鹽,走過了萬裏路,飽經風霜,見過不少世麵的人。家庭最大的消費莫過於房子,在我國許多地方,能買上一生居住的房子要費盡諸多心血,許多家庭靠多年打拚,多年的積蓄才能換回一套遮風避雨的住所。如此情景下,許多購房者急切渴望能買到地段好,交通方便,配套設施齊全,價格也實惠的房子。
開發商扮著友善的麵容,把來購房人的心裏揣摩得入木三分,裏外透徹。於是,迎合你的“藝術”手段開始實施。低價誘惑,鼓吹周邊環境,製造銷售熱辣的局麵。房屋銷售場麵緊張,早已形成“饑渴”的局麵。這些急切盼望擁有一個家的人,此時心中憧憬著自己的新家有多麼寬敞、多麼明亮、多麼舒坦。謹慎又小心的心放鬆了警惕,被“藝術”所掩蓋,才被別人抓住機會來個“一女五嫁”。
回頭再想,購房者清醒過來,原來忽略了關鍵之關鍵,未查看開發商的房屋開發和土地使用審批手續。最終落下有房居住不安寧,自己買的房子卻被別人居住,多麼窩火。你爭我奪,來回拉鋸。五家娶一“女”,她去哪家好呢?
這開發商的第二幕劇可以取名叫“偷梁換柱”,這個樓盤所在地原來是一家製針廠,土地性質為工業用地,開發商程某原來申請建設的是綜合辦公樓。然而,2006年底,縣行政執法局發現程某開發建設的並不是綜合辦公樓,而是住宅樓。2007年1月,他們對程某進行了罰款,並責令程某到建設局補辦相關手續,但程某並沒有照辦。沂水縣建設局當初批準的也是綜合辦公樓,禁止用於開發住宅銷售。
這個程某真不愧是一代著名導演,不但可以將消費者蒙騙,還把建設局和縣行政執法局玩得團團轉,居然可以“偷梁換柱”。這個如夢初醒的結局被主管單位知道以後,我不知道當時各位領導的心裏是啥滋味?建設辦公樓也好,改成住宅樓也罷,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多少時日才能將一幢樓房拔地而起。這些日子莫非所有的領導都出國考察去了?不會碰巧都在開會學習文件精神,你們是忙,日理萬機,可這個審批項目頒發了許可證後就一勞永逸了?長期的監督機製不會沒有吧?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這個程某將“一江春水向東流”換成了“調包計”。這不是程某有高明之處,有多高的“藝術”造詣。任由別人去導演,縣行政執法局你就這麼信任別人?看來“製片人”不是掛個名就萬事大吉,溜之大吉,呆在一邊乘涼看熱鬧去了。最終留給你的卻是滑之大稽。
再好看的戲也有收場的時候,沂水縣這出有滋有味的戲演也該結束了,程某把自己導進“局子”。五家娶一“女”的損失誰來負責,屢屢上演的盲動再次警醒別人,我們的理性在哪裏,專業選房師需求有太大的市場。發生移花接木的醜劇,這個結局應該有人來負責,“導演”有錯,應該按照法律進行處罰。難道“製片人”就可以穩坐太師椅,若無其事?
這是一幕偽藝術,來源於真實生活,下不為例。
製片人:山東沂水縣行政執法局、縣建設局
編劇、導演:開發商程某
主演:程某
配角:購房者
……
劇終!
(原載 《齊魯晚報》 荊楚網 紅網 光明網 國際在線 中國網 東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