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護你一生幸福的智慧書10(2 / 3)

1907年勞倫斯?瓊斯畢業於愛荷華大學,他以善良的性格、博學多才及音樂方麵的天賦贏得了所有老師和學生的喜愛。畢業後,他拒絕了一家酒店留給他的職位,拒絕了一個有錢人願意資助他繼續學習音樂的計劃,因為他懷有更崇高的理想。當他讀完布克爾?華盛頓的傳記時,他就已決心獻身於教育事業,去教育那些因貧窮而無法接受教育的黑人孩子。於是,他回到貧瘠的南方密西西比州傑克鎮以南25英裏的一個小地方,將自己的手表當了1.65美元,在樹林裏用樹樁當桌子,開始了他的露天學校。

勞倫斯?瓊斯告訴那些憤怒得想要燒死他的人們,自己所做的種種努力——教育那些沒有上過學的男孩和女孩,訓練他們做好農夫、機匠、廚子、家庭主婦。他還談到許多白人曾經協助他建立這所學校——送給他土地、木材、豬、牛和錢。

事件發生的當時,瓊斯的態度十分誠懇,令人感動。整個過程中,他沒有絲毫的哀求,隻希望別人能了解自己的理想。暴民們開始軟化了,最後,人群中有一個曾經參加過南北戰爭的老兵說:“我相信他說的是真話,我認得那些他提起的白人,他是在做一件好事,我們弄錯了,我們應該幫助他而不是吊死他。”說完,老兵摘下自己的帽子,在人群中傳來傳去,在這些準備把這位教育家燒死的人群裏,募集到52.4美元,交給了瓊斯。

後來,有人問瓊斯,恨不恨那些拖他出來,準備把他絞死、燒死的人呢?他的回答是,他當時忙著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以至無暇憎恨他人,他專心做著也許超過他能力的偉大事業,他說:“我沒空和別人爭吵,也沒有時間反悔,沒有人能強迫我去憎恨他們。”

19世紀之前,愛比克泰休斯指出,我們種因就會得果。無論如何,命運總會讓我們為自己的過錯付出代價。愛比克泰休斯說:“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過失付出代價。懂得這一點的人不會跟任何人生氣,不會和人爭吵,不會辱罵他人,責怪他人,觸犯他人,怨恨他人。”

所以,你如果要想坦然地麵對生活,請記住第1個原則——不要試圖報複你的仇人或敵人!

2.隻需要享受施予的快樂

指望別人來感恩,就已經犯下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因為你實在太不了解人性了。

山姆?裏博維茲在任法官之前曾經是一個有名的刑事律師,他曾經救過78個人的命,使他們不必坐上電椅。你猜猜看,其中有多少人會對山姆?裏博維茲心存感激之情,哪怕是寄一張聖誕卡?有多少?一點不錯,一個也沒有!

耶穌曾在一個下午治好了10個麻風病人,可那些人中有幾個來道謝呢?隻有一個。當耶穌轉身問自己的門徒:“其他9個到哪裏去了?”結果發現那9個人連謝都沒有謝一聲就都不見了。我想向你們提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你我——或者是得克薩斯州的那個商人——施一點點小惠,就希望得到比耶穌基督更多的感謝呢?

涉及錢的問題,也就更沒有希望了。查爾斯.舒萬博曾對我講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他救了一個挪用銀行公款的出納員。那人挪用公款炒股票,舒萬博用自己的錢填補了虧空,使其不至於受罰。那位出納員感激他嗎?不錯,曾經在很短一段時間裏表示過感激之情,但是轉過身來就開始辱罵和批評舒萬博。

如果給一位親戚100萬美金,你是否會希望他對你心存感激呢?安德魯?卡內基就曾如此做過。但是,如果他能從墳墓中複活的話,他一定會驚訝地發現那位親戚正在謾罵他呢。為什麼呢?因為卡耐內基將36500萬美金捐給了公共慈善機構——他的親戚在責怪他“隻給了區區的100萬美金。”

無可奈何,人畢竟是人,在其有生之年,恐怕不會有什麼根本性的改變。所以何不接受這個事實?為什麼不能像統治羅馬帝國的那個聰明的奧勒留一樣麵對現實呢?他曾在日記裏寫道:“今天我要去見那些多嘴的人,那些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不知感激的人。但是我既不吃驚,也不難過,因為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這種人的世界。”這話說得十分有理。如果你整天埋怨他人毫無感激之情,應該怪誰呢?是怪人性如此,還是怪我們對人性不了解,如果我們施恩而不圖報,那麼偶然得到他人的感激,就會有一種意外的驚喜;當然,如果我們得不到,也就不會為此而難過了。

以下是我談到的第一個要點:人的天性極其容易忘記感激他人,因此,如果施一點點恩惠就希望別人感激不盡的話,那麼就會使我們整天頭痛不已。

我認識一個紐約女人,她常常因孤獨而埋怨,親戚朋友也沒有一個願意接近她。這並不奇怪,如果你去拜訪她,她就會連續幾個鍾點不停地訴說自己對侄女有多好,在她們生麻疹、患腮腺炎和百日咳時,她是如何細心地照顧她們。長期以來,她供他們吃用,還幫助其中一個念完商業學校,另外一個也一直住在她家裏,直到結婚為止。侄女們有沒有來看過她呢?有的,偶爾也會來,但隻是為了盡一點責任。她們十分害怕來看望她,因為那意味著必須坐上幾個小時,聽她嘮嘮叨叨拐彎抹角地罵人,聽她那沒完沒了的埋怨和自憐的歎息。到了最後,當這個女人無法威逼利誘侄女再來看她時,發明了一種“法寶”:心髒病發作。她真的心髒病發作了嗎?的確如此,醫生說她有一個“很神經的心髒”,才會發生心悸亢進症。但是,醫生們同時表示,他們完全無能為力,她的問題完全是情感上的。這個女人真正需要的是愛和關注,可是在她看來卻是“感恩圖報”。她去要求它,她認為那些是她該得的。正是如此,她可能永遠也不能真正得到感恩和愛。世上到處都是類似她這樣的女人。她們因為“別人的忘恩負義”、孤獨和被人忽視而生病。她們渴望愛,然而,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被愛的辦法,就是不要去苛求,而是付出且不希望得到任何回報。

這些話聽起來似乎很不切合實際,理想主義色彩是否太重了呢?當然不是。它不過是一種基本的常識,一種能讓你我變得快樂的良方。在我的家中,就曾發生過這種事情。我小時候家裏很窮,總是債台高築,但是父母每年總要想方設法給孤兒院捐些錢物。孤兒院雖然就在愛荷華州,但我父母從來沒有去過那裏,或許也沒有人為他們所捐的錢物感謝過他們——除了寫信來以外——可他們得到的報酬卻非常高,那就是幫助孤兒的樂趣,並且從不希望或等待別人來感激。離開家之後,每年聖誕節我總會寄一張支票給父母,希望他們能買點好的東西,但他們卻不願意這樣做。通常聖誕節的前幾天我回到家時,父親總是告訴我他們買了一些煤和雜貨送給鎮上一些“可憐的女人”——那些孩子多又沒有錢去買食物和柴火的人。在送這些禮物時,他們得到了很多的快樂——那種隻有付出而不求得到任何回報的快樂。

我相信父母有資格成為亞裏士多德理想中的種最快樂的人。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理想的人,是那種以施惠於人為樂,以別人施惠於己而羞愧的人。表現自己的仁慈,高人一等;接受別人的恩惠,往往低人一等。”

以下是我所要說的第二個要點:我們想得到快樂,就不要去想感恩或忘恩,而隻需享受施予的快樂。

幾千年以來,很多父母總是為兒女的不知感恩而傷透了心,甚至連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也叫著:“一個不知感激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還要惡毒。”可是,孩子們為什麼就必須心存感激呢?除非我們教他們要那樣去做。忘恩負義是人類的天性,就像野草一樣蔓延,而感恩就像一株玫瑰,必須勤於施肥、澆水,給予足夠的教養、愛和保護。如果我們的子女是忘恩負義之人,應該怪誰呢?應該怪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從來沒有教過他們如何表示感恩,又怎能希望他們對我們感恩呢?

所以,你如果要想坦然地麵對生活,請記住第2個原則——別指望別人來感恩,你隻需要享受施與的快樂!

3.學會珍惜就能幸福

為了你能洗碗時看到泡沫的色彩,看到飛躍雪地的麻雀,要衷心地感謝上帝!你我不該慚愧嗎?我們一直生活在美麗的世界中,卻什麼都沒有看見,不知道去珍惜、去享受。

現在,我浴室鏡子上貼了下麵一段話,好讓自己每天早上刮胡子時都能讀上一遍:“閑來沒事兒出趟城西,看見了人家騎馬我騎著驢,回頭我看見個推小車的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美國飛行家雷根貝克曾經迷失在太平洋裏,在救生筏上漂流21天時,他從中得到的最重要的經驗是什麼。他的回答是:“那次經曆讓我學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隻要有足夠的水可以喝,有足夠的食物可以吃,你就不該再有任何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