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行動就是力量 78.從競爭中汲取經驗
無事不曉者也許會無事精通。
——塞繆爾?約翰遜
無論你可能確信什麼,你都必須確信這一點:你和別人一模一樣。
——詹姆斯?拉塞爾?羅威爾
達爾文的進化論,得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重要結論。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要優於自己的競爭對手,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反過來某人在一定階段優先於自己進步,或先於自己被提拔,也是這個人在某些方麵必然取勝於自己,這是一個必然的前提。
所以敢於競爭,擅於競爭,才能使自己在人群中脫穎而出,在事業發展上卓而不群。
美國第35屆總統肯尼迪的家族有句口號:“不能甘居第二。”以這種必勝的競技心理狀態,肯尼迪投入了與尼克鬆競選的行列。當時,尼克鬆的聲譽和影響及其競爭選票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名人雲集的首都華盛頓,相對而言,在各州的影響就小一些,並且對各州的選票抓得也不如華盛頓緊。於是肯尼迪投入精力從薄弱環節開始突破,把重點放到各州,在1960年,他乘飛機飛行6.5萬英裏,訪問了24個州,發表演說350次,從而贏得了廣泛的聲譽,獲得了大量州民選票,一舉擊敗子實力強大的尼克鬆,成為美國第35任總統。有的人不敢競爭,懼怕失敗,須知,沒有競爭,就沒有成功的希望,競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無法回避,隻能迎頭而上。追求成功的過程,是個不斷吸取、不斷進步、不斷競爭的過程。競爭是手段,進步是武器,而從競爭中吸取經驗則是一個基礎性的工作。每一個人要想成功,.首先要學習別人的經驗,以此來提高自己的水平,最後才可能和其他選手同台競技,一爭高下。
知識、經驗、規律的不斷吸取、如何吸取,決定我們自身素質的好壞高低。因此,絕對不能忽略吸取經驗和學習的重要性。
同時,有一條我們最容易輕視的規律:從競爭中去吸取經驗。競爭是智慧、體力、臨場發揮的綜合素質較量。每個人在競爭中都會盡全力爭取勝利;使出渾身本領抓住所有有利於自己的機會。因此,在競爭中最容易學習到別人的長處,吸取到別人最好的經驗。很多人以為學習知識隻是個人的事,隻要努力就足夠了,殊不知更重要的是視野開闊,在同別人的競爭中來充實自己。
有些人懂得這個道理,但是他們不喜歡同別人競爭,隻想在安定的環境中過日子。可看到別人超越他們,取得一個個輝煌的成就時,他們又於心不甘。就像意大利人不喜歡被人視為競爭心很強,他們總以拚命追求成功為恥。教育者盡量不讓學生之間有比較或形成對照的情形,他們以評價的方式來取代分數。因為他們認為競爭是可恥的行為。
相反地,美國人認為競爭是有益的。他們主張每個人都應該為成功而奮鬥,做得愈好的人,應該得到愈多的報酬與名譽。另一方麵,美國人對公平的觀念非常敏感,他們主張每個人都必須受到人道上的援助,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免於競爭,在他們眼裏,碌碌無為才是最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