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自己拯救自己81(2 / 2)

一個讚揚成功者的社會較少被嫉妒左右,這是因為這個社會既要求競爭,也承認別人的成功。反之,不願意從競爭中吸取他人優點,不承認成功的社會,則是充滿了嫉妒與抱怨的社會。以怨恨者道德觀而言,成功的人應當經常被批判,隻有悲慘、貧窮、苦惱的人才擁有單純的心,才具有被救贖的資格,才是最善良的人。自然,意大利人顯然在強化這種想法,此一現象使嫉妒成為社會的障礙之一。意大利有文學獎、電影獎的審查委員會,一般來說,不暢銷的作品及不可能進軍國外市場的作品特別容易得獎,那些審查委員做這個決定的動機是嫉妒,卻以藝術的理由來粉飾,提高那些作品的聲望。與此類似,同樣的事也發生在現代大學內的各種競爭,特別是許多平庸的人在審查比他們優秀的人的作品時最容易發生。這種現象在企業裏也屢見不鮮,無能的幹部排擠能力強於他們的。甚至連新聞界也不例外,采訪主任很可能設法排擠名氣超越他的記者,以保持自己的聲威和利益。

可見,嫉妒是一種到處都見得到的負麵感情。但是+在具有競爭性的國家,大家以獎勵競爭、肯定價值作為向成功喝彩的方式,在這些國家之中,文化的力量可以防止個人的萎縮,讓個人更積極地行動,探尋其他的路徑和方法稱讚卓越的人物,並努力學習他們的優點。

我們認為,善於吸取他人經驗的人,首先是不會有嫉妒心的。一旦被嫉妒的心態所左右,他們的思想就會發生畸形改變,他們的眼睛就會被蒙蔽,他們的行為就會背離正常的軌道。

善於吸取知識的人,主張靠競爭來獲取成功,在競爭中提高自己,找到成功的途徑。他們所盼望的競爭方式,是人人平等、公正、合理合法的競爭。

那些優秀人士看待比自己成功的人士,自有一套方法。他們敬佩而不嫉妒,羨慕而不怨恨,模仿而不妨害。他們接近成功人士的目的,是學習別人的優點,了解別人的優勢,為我所用,以便充實和武裝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強大。因為他們清楚一點:具有那些優秀人才的特質,才有同別人一較高低的資本。

當然,真正善於吸取的人,除了向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也應經常向那些看起來弱小、貧困、失敗甚至愚蠢的入學習。他們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因而不論何種場合,與什麼人相處,總是抓住機會了解學習更多的東西。

生活有各種層麵,每個層麵均有不同的現象。而我們每個人的經驗和學識,多半來自我們熟知的生活環境和人際圈子。一旦脫離我們固有的圈子,就會感到陌生、不解、無所適從。事實上,這正是絕佳的學習的機會。

而對於個體的人來說,每個人都是一個豐富的獨立的世界。他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和我們不同,我們永遠無法徹底明晰他內心的秘密。因此,即使是乞丐、精神病人,仍然可能讓我們深受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