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朱村裏到處是偷渡和移民的故事,血淚和財富時常夾雜在同一段故事裏。“他們並不如我們自由,我們什麼時候想回家就能回去。”從四川南充到這裏打工的楊芳對這些高級打工族並不羨慕。到處都是空房子,陸陸續續有一些從四川來打工的租客接管了它們。福州麻將也開始改用四川麻將的規則。
年歲已高的曹典武很難找到當年那個人聲鼎沸的村子的感覺,他偶爾到村裏曬曬太陽,更多時候寧願一個人待在福州。曹典武在美國打工16年,本來隻差兩個半月就可以拿到綠卡,但是1992年的時候,老母親病危,他決定回國。在機場,移民局的人勸他等了綠卡再走,他還是一咬牙飛走,見著了母親最後一麵。
現在的曹朱村離紐約也越來越近了。村委會的會計曹祥仁記得當年為了能跟在美國的女兒聊天,安裝電話就花了6 300塊錢。小時候的曹曉樂家裏沒電話,每回總在中午吃飯時聽鄰居扯著嗓子大喊“你老爹來電話了”。如今父親時常給曹曉樂打電話,偶爾也網絡視頻,他現在59歲了,經常在電話裏說幹不動了,考慮著回家。
但是對曹曉樂而言,“父親”隻剩下一個名稱,他童年記憶所能到達的最後影像是父子二人在公園裏玩耍的情景。他明白父輩犧牲了自己來成全這一代人,但是親情卻免不了慢慢淡掉了,“感覺好像自己從來沒有父親一樣”。
他父親偷渡那年是1992年,曹曉樂6歲。
附: “日本怕福清,台灣怕平潭……全世界怕福建”
南方周末: 福建的移民史有什麼樣的特征?觀察近代的移民史,我們可以看到福建人持續幾個世紀的移民活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動力?其影響呢?
林勇(福建社會科學院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 從大的方麵講,福建移民史分為移入和移出兩大階段。以明代為界,前期以吸納外來人口為主,以北方漢民為主體的移民,源源不斷地遷入福建,定居成為福建人;後期則以人口輸出為主,福建人開始向周邊省份、台港澳地區、東南亞、日本、歐美等國家遷移,現在福建人的足跡可以說是遍布世界。
最根本的原因是國內外經濟收入、生活水平的差異。還有很重要的社會原因,福建僑鄉地區,特別是福州地區有比較長的連續的移民史,已經形成了移民鏈,這就為後來人創造了比較可靠的移民渠道。而且長期移民史形成的移民文化,形成了精神上的推動力。從小到大耳濡目染,不知不覺就產生了移民的想法。
大規模的移民中不可避免的產生一些負麵的影響,比如有的鄉村隻有老年人留守,有些僑鄉人在當地工作缺乏積極性,僑鄉地區住房長時間空置等。但是從整個福建省來看,移民帶來的更多的是正麵影響。
南方周末: 移民涉及諸多內政外交問題,從新中國成立後的情況看,政策因素對移民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麵?
林勇: 移民情況跟國家政策是緊密相關的。改革開放前,中國對外大門緊閉,而“資本主義世界”也對“共產主義世界”充滿敵意,所以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福建移民處於低潮期,隻有少數為了逃避新中國人民民主專政,而紛紛逃亡境外的特殊“移民”,這種現象通常被稱為“外逃”或“叛國投敵”,“文革”時期更是封閉,出去的人很少。
李明歡(廈門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係教授): 有意思的是,福建最早的成一定數量的跨國跨境遷移正是開始於“文革”時期,雖然當時許多大城市還熱衷於“文革”的“派戰”,福建人卻很敏感,善於捕捉和把握國內外政策信息,利用海外親緣關係走出去。1971年,周總理主持下的國務院頒布《關於華僑、僑眷出入境審批工作的規定》,恢複因“文革”而中斷了的對歸僑僑眷出國申請的審批,雖然條件很嚴苛,還是有少量的僑鄉人成功移民,這些人成為後來移民者的資源。
南方周末: 改革開放後的移民潮如何形成?分布規律是什麼?
李明歡: 改革開放後,中國國門大開,與西方國家相繼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社會政治氛圍寬鬆了,思想觀念也逐步開放了,加之許多老華僑“衣錦還鄉”,強烈的經濟差距誘發了親友鄰裏的移民欲望,“出國潮”首先在僑鄉眷圈裏湧動。1980年代後期才形成席卷中國大陸的移民潮。
非法移民也出現在這一時期,當時有海外關係的人大都移民出去了,而西方國家又加緊了中國移民的配額控製,沒有親緣關係又想移民的人開始采取非正規方式,主要是以偷渡為主,1990年代初期,偷渡現象引起海內外關注,也出過一些偷渡失敗的事故和悲劇。大致從世紀之交開始,非正規移民現象就開始下降了。
1970年代後期的所謂“出生證回遷”傳聞,曾迅速誘發福州地區的赴日潮,此後相當一段時期,日本一直是福清人出國的首選地區,直至1990年代後才明顯回落;1990年代後期,不存在遷移網絡聯係的西歐地區也成為福建人跨境遷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而美國一直是福州地區人口外移的首選。總體而言,主要是移民到發達國家。
林勇: 網絡上有一個“段子”部分反映了福建移民的現象和分布:“日本怕福清,台灣怕平潭,美國怕亭江,英國怕長樂,全世界怕福建。”這個怕,指的就是移民,而福清、平潭這些地方都是比較有名的僑鄉。不過近年也出現了一些偶然分散的現象,比如一個人計劃經由第三地國家移民,後因條件限製無法抵達目的國,或是發現第三地國家有較好的就業、創業機會就幹脆留在第三地國家。接著他的親友可能往這個地方移民,就會形成新的移民鏈。而通常這些第三地國家都是一些普通的小國家。
(原載於《南方周末》2010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