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的幾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他們都是從各自的角度給強者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而在實踐中,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強者這取決於個人的自我評價以及大家的公認原則。在這裏我們不妨就先拋開倫理觀念,就實力和智慧策略方麵談談強者的取勝之道。
劉邦和項羽在秦末揭竿而起,天下英雄響應,蜂擁而至。兩人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於是,兩人分別帶領自己的軍隊與秦軍展開了殊死的搏鬥。劉邦在與秦軍的作戰中觀察到,秦軍的戰鬥力仍然很頑強,而且部隊數目仍然很多,這樣打下去,對自己來說消耗肯定不小,長此下去,必會拖延入主關中的時間,不如避開秦軍的主力,繞道進抵關中,讓項羽的軍隊與秦軍主力作戰。這樣,入主關中便如探囊取物。結果,劉邦率領軍隊很順利地到達關中,其損失的兵力也極其微小。而項羽呢?為空洞抽象的仁義和誓言所迷惑,與秦軍主力進行了幾次決戰,雖最終戰勝了章邯,消滅了秦軍的主力,但卻失去了先入關中的大好機會。而此時的劉邦卻早已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贏得了民心,建立了鞏固的群眾基礎,民心向背是成敗的關鍵,劉邦這一高瞻遠矚的戰略為他以後消滅項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劉邦睿智,成了爺爺,項羽魯莽,隻能做孫子。
美國在一戰前,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就是這樣的一頭雄獅卻藏威不露,不與歐洲各國爭強,而專心於自己的建設。一戰爆發,歐洲各國都使出自己渾身的解數,想把對方打敗。為此,它們樂此不疲地向戰場上輸送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而到1917年時,雙方都已對戰爭的前景感到渺茫。這時,美國把握時機,向各交戰國輸送了大量的武器,換回成噸的黃金。並斷然加入了協約國,給德軍為首的同盟國以致命的打擊,成為德軍節節潰敗的轉折點,至到1918年4月戰爭結束。
美國的參戰,可謂強者之謀的典範之作。它更懂得如何保存自己的實力,而絲毫不讓別人看出自己的動機。在戰略上,更懂得利用時勢,而且順應這種時勢,隔岸觀火,而易舉地戰勝了對方。而且也絲毫不受傳統倫理觀念之束縛。獨行其事,而不為輿論所左右,這就是“爺爺”所為,是強者,做事幹脆利索而不留後患,舉止從容不迫,伸屈自如方顯大將風度。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可謂強手林立,在這個競爭的世界裏,能成為強者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保持這種強者的身份來領導潮流。每個人也許每時每刻都在提心吊膽,生怕失敗。而我想隻要你有正確的謀略,認識到自己的強項,別人的弱點,順應時代的潮流,凝聚自身的力量,利用對手之間的矛盾,來一個後發製人,使他們措手不及,你就會坐收漁翁之利。當你品嚐用自己的智謀而換來的成果時,定會心意盎然,頗有幾份成就感。
另外,想提醒各位,沒有永恒的強者,也沒有永恒的弱者。所有的東西都是靠奮鬥得來的,都是在人生拚搏得以實現的,僅僅靠謀略也是不行的。
將不服作為人生的目標
人的構想使自己的生活有了目標,這個目標就使得你現在的生活變得有了意義,也使得你的未來變得一片光明。
人的一生就是朝著這個目標,用實際行動來實現這個目標的。
《聖經》上說:“人想什麼便像什麼。”這就是說,人的思想,一言一行,都是由他下意識的目標自我暗示決定的,他想什麼腦子裏就會形成一幅圖畫,這幅圖畫就會引導他朝著理想的目標前進。你想一輩子做“爺爺”,你就會向著這個目標進攻,不斷去追求,如果沒有這個理想,隻想一生碌碌無為,選擇做“孫子”,那麼你一輩了也就真的成了孫子。
世界知名的布道家貝爾博士說:“想著成功,成功影響就會在內心形成。在雄心勃勃的推動力下,你可以控製環境,創造人生。”
由於人的內心構想是人生的設計藍圖,與人的現在和未來都有重大的影響,每一個人都會希望在自己的腦海裏形成美好的藍圖,像一幅完美無缺的圖畫,比任何一位藝術大師筆下的傑作都更加出色美麗。
但是有些人想得太好了,以至於難以實現,於是便會產生失望和悲觀。
所以,設定一個適合自己的目標,使理想在現實條件下可能實現,就會給人帶來快樂幸福。
什麼樣的目標是適合自己的目標呢?